摘要:世界注意到,美国方面特别是特朗普本人罕见地以“G2”称谓描述中美关系,这并不是某种政治设计的“联盟构想”,也不是对奥巴马时代G2论调的重复,而是这位始终奉行“实力至上”的美国总统,对现实格局的事实承认——今天的中国,已经用实力和行动赢得了他的尊重。
文|刘庆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这次中美釜山会晤,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
世界注意到,美国方面特别是特朗普本人罕见地以“G2”称谓描述中美关系,这并不是某种政治设计的“联盟构想”,也不是对奥巴马时代G2论调的重复,而是这位始终奉行“实力至上”的美国总统,对现实格局的事实承认——今天的中国,已经用实力和行动赢得了他的尊重。
中美作为全球最具综合影响力的两个经济体,其关系早已超越传统的对抗与合作范式,呈现出一种共振式共治的状态。
这种共治不同于冷战时代的“恐怖均衡”,更非集团对抗的再版,而是一种在全球化复杂网络中形成的动态平衡,是在竞争中保持沟通、在差异中寻求节奏一致的治理结构。
从此次磋商的内容可以看出,中美双方的博弈已从关税数字的拉扯,转向制度节奏的调校。双方在多个领域恢复接触,建立工作性沟通机制,并在农产品、禁毒、科技出口等方面达成阶段性共识。
这说明双方都意识到,继续以对抗为主的逻辑无法支撑未来世界的运行秩序。中美必须在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之间找到新的共振点,让合作成为现实驱动力,而不是口号装饰。
这种共振式共治,实质上是一种秩序再平衡的开始。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美共管”,也不是美国主导下的“修辞性合作”,而是一种事实上的双向牵制与双向塑造。
中国以稳定的制度自信、庞大的市场和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中的主频;美国则以金融与科技的节奏调控,维持自身影响力。当这两个不同系统的节奏相遇时,世界进入了新的振动周期。双方都不可能彻底主导,但都离不开彼此的存在。
可以说,这是一种以结构共振取代意识形态对抗的新型关系。
在冷战时期,“均衡”意味着恐惧——核武器和集团政治维持了人为的平衡;而在今天,“均衡”意味着合作——能源、科技、供应链和气候议题成为共同命运的约束条件。
中美都深知,对抗将带来全球性的供给风险与能源冲击,合作才是唯一能维持体系稳定的理性选择。所谓“G2”,正是在全球化尚未崩塌、但多极化又未成形的过渡阶段,对事实格局的准确命名。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场共治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塑造,这是特朗普时代G2论与奥巴马时代G2论的本质区别。
中国经济的韧性、社会的整合力以及数字化治理的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稳定。中国在应对经贸摩擦中,展现出极高的政策弹性与结构调节能力,不以短期利益为衡量,而以长期稳定为方向。
通过有节奏地调整市场准入、进口结构与制度开放,中国在现实中塑造了谈判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不是通过语言声明获得,而是通过制度的坚韧性积累而来。
美国方面,在经历了制造业回流受阻、通胀高企和全球信誉动摇之后,也逐渐意识到单边主义无法解决国内矛盾。特朗普政府在言辞上依旧保持高压姿态,但实质上不得不承认全球产业链对中国的结构性依赖。
从芯片到稀土,从农产品到新能源,美国需要一个稳定而高效的伙伴来维系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所谓“G2”,不是特朗普的政治发明,而是市场与现实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中美之间的“共振”将成为全球秩序重塑的重要动力。它不是制度合并,而是频率匹配;不是价值同构,而是结构协调。双方都在努力找到那个既能防止冲突升级,又能保障自身节奏的平衡点。
这种平衡不同于旧秩序的霸权分配,更像是一种“节奏治理”——通过调整合作的频率,实现全球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种G2结构既是过渡性的,也可能成为长期性框架。它不会取代联合国机制,也不会削弱其他经济体的自主性,而是为全球治理提供一个高频互动的轴心。
中国强调“合作共赢”,美国强调“公平竞争”,这两种语言在表层似乎对立,实则可以在机制上相互转化。正是在这种转化之中,新的治理范式才得以生成。
当然,共振并不意味着没有摩擦。中美在价值观、制度模式、国际责任等方面的分歧仍然存在。但如果说过去的几十年是“贸易战”“技术战”,那么未来的几十年将是“节奏战”“传播战”——谁能更快、更稳定地调控全球结构的节奏,谁就能在共治体系中拥有更大主动权。
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它以一个非掠夺性的现代化路径,重新定义了“强国”概念,把竞争从资源占有转向结构优化。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中美将继续在竞争中共振,在博弈中合作。这种共振不是基于恐惧,而是基于共存;不是冷战式的分界,而是全球化下的再链接。世界需要的是稳定的力量,而中美的理性互动,正是这种稳定的核心。
“G2”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协议文本,它是一种世界结构的自发形成,是全球化的回声在两个文明之间的共鸣。它昭示着一个时代的转折:从对抗的双极,到共治的双核;从恐惧的均衡,到合作的共振。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已不再是简单的“我赢你输”问题,而是“谁能让系统更稳定”的问题。
共振式共治的格局,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理性选择。只有把竞争纳入节奏,把合作纳入制度,世界才能在不确定中保持前行。
来源:刘庆彬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