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85岁在家乡病逝,总共为国捐款12亿港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7 14:02 1

摘要:1934年广梅州。村子里衣着破旧的孩子和佝偻的小妇人,生活在大地最普通的一隅。人们说那个年代家家都穷,好像日头底下没几个能饱饭的农户。曾宪梓和母亲、兄弟姐妹捱着光景,也没什么例外。父亲过世早得离奇,一个地里爬出来的爷们儿没撑住病,只剩只言片语留给小曾宪梓。母亲

1934年广梅州。村子里衣着破旧的孩子和佝偻的小妇人,生活在大地最普通的一隅。人们说那个年代家家都穷,好像日头底下没几个能饱饭的农户。曾宪梓和母亲、兄弟姐妹捱着光景,也没什么例外。父亲过世早得离奇,一个地里爬出来的爷们儿没撑住病,只剩只言片语留给小曾宪梓。母亲不断削瘦,却咬牙撑得住。哪能想象得了,那时家里的油瓶都能见底,地里的豆子,一粒也不肯掉。

村里谁家活计都重。小曾宪梓才刚学会数数,就跟着母亲早出晚归。田地一亩,收成刮风下雨就能没了指望,晚上母亲点一盏小油灯,还要擦干汗水缝补衣裳。一个女子在屋檐下整宿合计,明天能不能多省一口米还是未知。家里头排行老二。他觉得比别人更懂事些。其实谁都一样懂事。都知道没本事的日子难过,那些看起来跟故事里写的一样。

说到梦想,也不准确。那时真正的梦想大多以一顿饱饭的形式出现。可是有些根子是天生的,有些骨气吃再多苦也没能咽下去。是不是有点想当然?有可能。他跟着哥哥一起下田,闷头流汗。泥巴蹭上裤脚也不在乎。只有母亲的背影一直不倒。哪怕日头再烈,肩上的担子再沉。

十二岁那年,学堂要交钱,母亲万般无奈只能让他辍学。刚上手的汉字和算术,想停也难。老实说,他不是当时最聪明的那一个,但他不服气。结果转眼,一双手比从前厚重,一天比一天更像大人。地里种的不是希望,是责任。他明白过来,要不还是继续读书好。可是穷人家的孩子,有哪个不是被现实磋磨出来?

新中国成立那几年,变化太多。村里来了穿军装的人,大家凑在一起听广播,讲国家的新鲜事。教育的希望,像油灯一样微薄但实在。突然间,政策照顾,让他得了机会重返学校。这不算什么传奇,只能说有人看见了他的倔强。有人破格帮了一把,不多说,机会砸在头上。一月三块钱,这钱虽小却实打实救了他的急。怎么花,哪里能轻易糟蹋?有些日子回忆起来,只能说“真不容易。”

年纪大了回头看,就觉得命运转折点总在不经意处。他那时补上落下的课,学得比以前认真。实话说,谁不想出人头地?但有时候,好像全是凭着一口气在撑。有人会感叹他坚强,其实不过是不肯服输而已。要说特别感激哪一个人,也许真的有,但他常常记不全。他说他忘不了当初的失落——可是说到底也许已经模糊。人心里的事,说不清楚。

1957年初,梅州东山中学迎来转折。曾宪梓遇见黄丽群,彼时两人都是清瘦书卷气的年纪。黄家家境殷实,父亲是校长。一边是家境清苦的少年,一边是殷实姑娘。背景差太多,反差出来反倒容易识别真心。有人看热闹,有人冷眼旁观。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倒觉得彼此相知简单了。黄丽群不嫌他穷,他更不会因她家境好而自卑。

感情的事反倒容易。黄丽群的健康成了天大的障碍,高考在即,一次体检劈头盖脸砸下来,肺病让梦想瞬间崩塌。有师生替她惋惜。她却选择一个人扛着,不肯讲出口。她怕成拖累,不想因为自己影响曾宪梓。校园里有人风言风语,谁能说没有办法撑过去呢?其实一点都不稀奇,天黑下来的时候,各忙各的心事罢了。

真到体检那天,大雨滂沱,曾宪梓冒雨赶到黄家,说了句“无论生死,我都陪你。”这些话他也许没多想,可对黄丽群而言便是救命稻草。感动是有点,戏剧性也有点。说到底,两个青年拢在小屋里,彼此之间的火苗烧得比外头大雨还旺。似乎所有情感,都可以因为一点简单善意就彻底改变轨道。究竟有多伟大?不一定,其实挺普通。

结婚的场面不隆重,“日子过下去比大办婚礼要紧。”现实摆在面前,两人都明白。婚后几十年风风火火,也有争吵,饭桌上偶有拌嘴,谁家不是这样?过得踏实。后来,曾宪梓带着妻子远走香港,重新开始,没什么选择。那时的香港,楼宇密集,小巷里潮湿。很多人说成功要靠机遇,其实初来乍到的时候,机遇根本看不到,只剩死命坚持。顶多也就那么回事。

香港的头两年,真实困苦。住的小阁楼像个鸽子笼。白天打工,晚上做领带。谁家能想到,一个靠缝纫的小本买卖,能撑起后来的“金利来”?推销时吃闭门羹,好心情转瞬被老板一句话打回原形。第二天得带着咖啡赔不是。说到底,体面和脸面靠得是后天经营。偶尔会觉得,人情世故折磨人,但没办法,得忍。

市场慢慢做起来,机会也总算出现。1969年,“金利来”诞生。广告打出来的时候,效果惊人。香港的媒体爱讲故事,很快他成了“领带大王”。表面上看就顺风顺水,其实背后有多少次被人嘲笑,他没多讲。

生活窘迫到什么地步?他舍不得花钱买新衣服。朋友说你是大老板了,怎么还穿着满是补丁毛衣?他笑笑。每个人都有难舍的过去。节俭不是品质是习惯。这倒是真的,家乡的风雨,穷人的出身,一辈子戒不掉。

曾宪梓总是很直接,他做慈善也说得明白——能回馈就回馈。做生意赚钱不难,捐钱才是真的难。有朋友劝他:“留一手给自己。”他一笑了之。“金利来”打开市场后,反而更低调。他没想着要享受。他觉得对国家有恩,就该回报。可话又说回来,做慈善是不是出自真心?未必,或许有时是因为矛盾和压力太大,不做点什么日子过得反而不踏实。

说到家国情怀,听起来很大。其实他自己也不是每一次都义无反顾。香港经济动荡那几年,许多企业家都想着把资金转海外。他犹豫过,到底投去哪儿?可后来还是投向了内地。是不是全凭家国情怀?似乎没那么简单。生意人也是现实的,如果没有看到机会,谁会轻易动手?

十二亿元港币,投向教育医疗科技,一听就吓人。他自己却说“也没多少钱”。不过这笔钱意义不同,他清楚。这跟他小时候拿国家三块钱救急不一样。钱多了,责任感也重,有时候他觉得挺累的。可他还是乐在其中。他不喜欢被人捧上神坛。他一生抵触那些粉饰之词,有一次私下对朋友叨咕:“我就是个普通人。”

晚年常回家乡,老屋没变,田埂上的草更密。母校重建,看着新楼拔地而起,其实挺感慨。可回头想又能怎样?人的根一直都在。梅州,对他来说是起点,也是无法切割的一部分。这份眷恋别人不太明白,他自己也说不清。

有人觉得他一直很清醒,其实长年纪念母亲,话里话外也流露孤独。上了年纪后反而更喜欢回到静谧的小镇。有人说这是归途,其实也许只是不想再漂泊。

2019年,八十五岁的曾宪梓提出两个愿望。回家安度晚年,死后葬在家附近。身份再高,终究还是一介乡民。他去世的那天,整个梅州安静了一阵。身边旧友低声落泪,晚辈跟着哽咽。可那一刻他终于不用挣扎,把自己交还故土。这种落叶归根,说来好笑,年轻时谁还不是一腔热血想出门闯世界?

去世以后,“曾宪梓星”成了国家对他的特别纪念。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想想挺奇特,他自己曾经开玩笑,“我晚年要去小行星住!”有几分调侃,也有点孩子气。人们现在夜里仰头看星星,说,“这是他的光。”但真能照亮多少人,不敢说透。

再说他儿子曾智明,继续经营家业,还延续慈善,外头人喜欢拿“父子传承”作谈资。其实金利来在市场的挑战如潮水,只要稍有不慎,都会沉下去。他们父子未必像外界想的那样毫无破绽,有时也会犯错,甚至会糊涂。

一位老人离世,星河里多一颗明珠。当年在田间插秧的小孩,如今名字挂在天上。有人觉得这是圆满,可人生哪有那么多圆满?他只是一个平凡人,用自己的方式把泥巴里的希望变成夜空的光罢了。

现在的世界太快,很多故事被简单解读。说曾宪梓只靠一腔热忱改变命运,其实不全是。他跌跌撞撞,有时果断,有时犹豫;有的时候走对了,有的抉择未必正确,但拼到最后,也就成了自己的模样。有的人说,这样的精神很难再有了。但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出现下一个“领带大王”呢。

故事到这里,风过去了、灯熄了,做人总要有个姿态。至于怎么活,反正各有各的法子。有的人,注定要像他一样,把普通日子过得不普通。

来源:小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