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前三个季度,国产创新药的对外授权交易表现抢眼,二级市场多家创新药企业股价持续走强。无论是License-out、NewCo,还是近期兴起的co-co合作形式,均成为医疗行业从业者与投资者热议的焦点。
2025年前三个季度,国产创新药的对外授权交易表现抢眼,二级市场多家创新药企业股价持续走强。无论是License-out、NewCo,还是近期兴起的co-co合作形式,均成为医疗行业从业者与投资者热议的焦点。
近日,荃信生物发布公告,与罗氏制药达成全球独家合作与许可协议,罗氏将获得荃信生物自主研发的长效自免双抗QX031N的全球开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权益。协议含75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9.9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梯度特许权使用费。
在这笔交易达成的几天前,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宣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以高达12亿美元的首付款(含1亿美元溢价战略股权投资),以及总体价值最高可达114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的记录。
医药魔方近期发布的《2025Q1-Q3医药交易趋势分析》报告中指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交易在数量与金额上均呈现上升态势。交易数量达682笔,首付款为144亿美元,总金额达1910亿美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中国相关交易表现尤为突出,总金额达937亿美元,与国外交易总金额相当,数量与金额均超越2024中国全年交易水平。
若将报告发布后信达生物、荃信生物等交易纳入统计,则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目前已突破1000亿美元。
回顾前三季度,交易双方多为业内熟知的企业。翰森制药与罗氏、联邦制药与诺和诺德、三生制药与辉瑞、恒瑞医药与GSK、启德医药的ADC平台出海等案例频现。国产创新药企业正成为全球创新药BD交易的重要来源,相关交易的首付款与潜在总额亦不断刷新纪录。
在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授权与并购论坛”上,Pivotal碧沃投资管理合伙人柳丹指出,,跨国药企今年以来频繁进行大规模收购,其背后核心驱动因素在于“专利悬崖”与充沛的现金储备。目前,跨国药企手握超过1.2万亿美元现金,具备充足的收购能力。特别是在肿瘤领域,价值约670亿美元的药物即将失去专利保护,促使大型药企积极寻求外部资产以补充管线。
柳丹透露,仅9月份,全球医药授权与并购交易规模已达360亿美元,相当于日均成交额超10亿美元。此外,跨国药企对中国资产的兴趣从BD团队规模扩张可见一斑:“TOP10的跨国药企基本上每个月至少有一位全球副总裁在中国调研或谈判。”
聚焦中国市场,柳丹指出,虽然整体医药市场增速看似放缓,但创新药部分依然保持着强劲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吸引力。他特别强调,中国在全球前20大市值的Biotech公司中已占据半数席位,这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重新定价。
三生制药投资者关系总监赵心怡以公司与辉瑞达成的PD-1/VEGF双抗交易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全球化合作策略。她重点介绍了与辉瑞关于PD-1/VEGF双抗(代号707)的交易,该交易首付款达15亿美元,三生不仅保留中国区供货权,还通过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构建长期收益模式。
“这不只是分子的一次性交易,更是与MNC在商业化供应上的持续合作。”赵心怡强调。
2025年前三季度以来,出海模式正从单一的License-out向Co-development、NewCo(合资公司)等多元化形式拓展。和铂医药首席科学官戎一平将创新药企出海策略归纳为四类:商业国际化、临床国际化、产品国际化与技术国际化。
他特别指出,早期项目要成功出海,必须在立项时就清晰了解潜在合作方的战略需求,确保产品有明确的差异化优势,并且在CMC(化学、生产和控制)和知识产权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通过跨国药企严格的尽调。此外,关于“NewCo”模式,即与合作方成立合资公司来共同开发资产,戎一平指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国际化运营团队。
高特佳投资集团总经理孙佳林在交流中表示,创新药投资逻辑自2015年起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看净利润到看创新价值。”她指出,十年前投资机构可能更看重小企业的营收数据,大部分模式都是fast-follow或me-too/me-better类型。而今年以来,创新药行业交易价值已突破千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甚至有望在年底前冲击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无论是资产质量还是平台数据,都已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
此外,多位投资者在分享与交流中均提到,当前国产创新药蓬勃发展的局面,与国内临床试验效率高、成本可控、政策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与商业化实力,或将成为决定创新药企价值的关键因素。
编辑/杨燕、林辰
来源: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