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端 165 Hz 与 120 Hz 的落差,比 PC 显示器还要再小一圈,原因可以浓缩成三句话:
手机端 165 Hz 与 120 Hz 的落差,比 PC 显示器还要再小一圈,原因可以浓缩成三句话:
屏幕小 → 同样时间内物体在视网膜上扫过的距离短,拖影更不易被察觉。
触控→显示的全链路延迟瓶颈在“采样率+系统调度”,刷新率只占其中一环。
手机 GPU 很难把大型游戏稳到 165 fps,日常 App 又普遍锁 60/90/120 fps。
下面把常见场景拆开算一笔“肉眼收益账”,给你一条能不能看出来的速判公式。
一、桌面/社交/短视频(占 90% 使用时间)
系统动画普遍 60/90 fps 封顶,B 站、抖音 60 fps 上限。
结论:165 Hz 与 120 Hz 零差异,还多耗 5-8% 电量。
二、划屏跟手性(120 Hz 已经摸到“物理极限”区)
120 Hz 帧周期 8.3 ms,165 Hz 帧周期 6.1 ms,差 2.2 ms。
主流旗舰触控采样率 240–480 Hz,系统调度 4-6 ms,整机延迟 16-20 ms。
2.2 ms 只占整机延迟的 10-12%,人手抖动和神经反应 50-70 ms,再敏感也分辨不出。
结论:划屏顺滑度几乎一致,盲测通过率在 50% 上下(等于猜)。
三、游戏(唯一可能看出差别的地方)
能否跑满帧
王者、吃鸡 HDR+90 模式已让 8 Gen 2/3 稳 90-120 fps;165 fps 模式目前只有《王牌战士》《QQ 飞车》等小众游戏支持,且要降到中画质。
原神、崩铁 720 p 全高,旗舰机平均 55-65 fps,离 120 都差得远,165 更无用。
能看出区别吗
在 6-7 英寸屏上,同样 1000 px/s 的视角速度,165 Hz 比 120 Hz 少拖影 0.7 px,肉眼极限分辨力约 1 px。
实验室里让 20 名黄金段位玩家 A/B 对比《王牌战士》165 vs 120 fps,正确分辨率 58%,统计学上不显著。
耗电
同 5000 mAh 电池,165 Hz 比 120 Hz 日常续航少 6-8%,游戏高负载少 12-15%。
四、一句话总结
“手机屏 120 Hz 是甜点,165 Hz 属于营销甜点 Plus:数据好看、体感难辨、电量猛掉。”
刷微信、抖音、微博 120 Hz 足够,165 Hz 完全无感。
王者/吃鸡中度玩家 90/120 帧模式最均衡,165 Hz 游戏少、画质低,不如开 120 Hz+高画质。
电竞手游主播/职业选手 需全程 165 fps 训练才值得开,且要随身带充电宝。
参数党、未来3-4年不换机 可以买,但把 165 Hz 当成“战未来”彩蛋,而不是当下感知。
结论:在手机上,120→165 Hz 的差距比 PC 端更小,“有数据、无体感”,除非你是天天打 165 fps 的极端手游党,否则把溢价和电量省给 SoC、内存或摄像头更划算。
来源:互联深8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