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白崇禧在历史上身影模糊。大陆历史书写者对他少有着墨,人们只知道他是“蒋桂大战”的另一方,桂系军阀;而在民国史上,白崇禧被称“逼宫”蒋介石退位,去台之后不得志而终。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在《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中,把白崇禧的一生和整个民国史
文章来源为新周报
长期以来,白崇禧在历史上身影模糊。大陆历史书写者对他少有着墨,人们只知道他是“蒋桂大战”的另一方,桂系军阀;而在民国史上,白崇禧被称“逼宫”蒋介石退位,去台之后不得志而终。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在《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中,把白崇禧的一生和整个民国史相连,梳理了他和蒋介石之间复杂的关系。
01 “蒋桂战争”起因
“蒋桂战争”中的蒋指蒋介石,“桂”指李宗仁、白崇禧,因为李、白都是广西人,其部队也多是广西人,故称桂系。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司令)、第2集团军(冯玉祥任司令)、第3集团军(阎锡山任司令)、第4集团军(李宗仁任司令)都得到扩充,1928年底,全国军队总数达250万人。蒋介石以北伐已经结束、军队素质参差不齐、需要裁减军队、减轻财政负担为由,提出编遣方案,但裁减和整编的多为2、3、4集团军,其实际目的是要削弱别人,壮大自己,因而遭到反对。
于是,蒋介石便采取逐个削弱的办法,首先挖李宗仁第4集团军的墙脚。1929年初,蒋在湖南培植亲信,想夺取桂系控制的湖南地盘,桂系发觉后,立即向湖南增派军队,双方矛盾尖锐化。蒋指责桂系,下令讨伐,亲率3个军指向武汉,暗地收买桂系将领阵前倒戈,很快把桂系在两湖的3个主力军搞垮;同时,也以收买离间手法,使桂系在冀东的4个军反水,几天功夫,桂系大败,第4集团军解体。
自此,蒋介石和桂系开始了将近十年的对立,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号召全国抗日,白崇禧响应,和蒋介石再度联手,指挥或参与指挥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昆仑关之役等这些著名战役。
02 拒绝指挥“徐蚌会战”
抗战胜利,内战即开始,1946年春夏之间,国共双方在东北军事重镇四平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双方各集军10万,这是国共内战开始最大的一次正面作战。战事激烈,双方正在拉锯之际,蒋介石派白崇禧飞往东北督战,指挥杜聿明,并其部下新六军、新一军、七十一军攻下四平街,又继续进攻长春。林彪部队守不住,往松花江北岸哈尔滨方向撤退。白崇禧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战况,主张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彻底拿下东北。
当时,孙立人率国民党军部队新一军,已经追过松花江北岸,离哈尔滨不足100公里,毛泽东已下令林彪准备弃守哈尔滨。而就在此时,蒋介石下令停战。林彪遂有机会整军反击,东北形势自此逆转。
很多国民党人都对四平街的胜利和此后的战势逆转耿耿于怀,认为东北情况影响了整个国共内战的结果。蒋介石当时单方面下令停战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方面希望国共和平,组织联合政府,马歇尔一直从中调停,给蒋介石施压要求停战,甚至几次上广播表示,要是不听话就断绝美援;另一方面,蒋介石本人也存在判断错误,他以为林彪已经溃不成军,没有战斗力,停下来再打还能打赢,没想到林彪的军队很快反击成功。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成功。5月,白崇禧由国防部长改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坚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紧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同时指出,中原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联防。
但是,任命下达之时,白崇禧的“五省联防”的设想并未实现,蒋介石将华中战区一分为二,“华中剿总”设汉口,徐州另设一“剿总”,刘峙任总司令,白崇禧的设想被全盘打乱。他认为徐州易攻难守,不适合做指挥中心,刘峙也不是一流战将,于是直接下了判断:“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白崇禧没有接受任命,而是避走上海,因蒋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白才勉强到汉口上任。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尚未开始,因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失利,何应钦、顾祝同等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统一指挥汉口、徐州两个“剿总”。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的当天,看起来还颇有信心,但第二天,他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蒋介石对此颇不谅解。
原来,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民党军主力的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成为一个“死十字”,徐州平原无险可据,一旦开战,极易为共产党军队攻破。加上徐州“剿总”的部队将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爱将,白崇禧此前和他们并无渊源,难以指挥。
事后看来,拒绝指挥徐蚌会战是白崇禧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国民党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
03 “按兵不发”与“逼宫”
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介石数次命令白崇禧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以至于“蒋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
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认为,这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
1954年3月,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白崇禧“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书面答辩,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白崇禧认为只有请美国出面调停和共产党议和,形势方能有转机。蒋介石当时有退意,但迟迟没有宣布引退,白崇禧于是连发“亥敬”、“亥全”两封电报,请蒋介石下决议。
1948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亥敬”电:“一、相机将真正谋和诚意转知美国,请美、英、苏出面调处,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机关向对方呼吁和平,恢复和平谈判。三、双方军队应在原地停止军事行动,听候和平解决,并望乘京沪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对内对外和谈部署,争取时间……”
六天后,白崇禧发出“亥全”电:“当今之势,战既不易,合亦困难,顾念时间迫促,稍纵即逝;鄙意似应迅速将谋和诚意转告友邦,公之国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众拥护和平。对方如果接受,借此摆脱困境,创造新机,诚一举而两利也。时不我与,恳请赶早英断为祷。”
这就是后来被外界称为“逼宫”的两封电报,也有声音称正是这两封电报令蒋介石“被迫下野”。白先勇认为“逼宫”二字,不妥当:“当时国民党政权很危险的,我父亲认为唯一能救国民党政权的就是美国出面调停,跟共产党划江而治。不能再打,国民党的兵已经溃败了。美国人要出面调停的话,蒋介石必定下野。他就打电报给蒋介石,那时候这也是大忌讳,父亲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
来源:河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