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再次降息!四大央行紧急行动,鲍威尔发声,市场反应如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9:29 1

摘要:当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聚焦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的利率决议时,一个更为罕见的场景正在同步上演。

当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聚焦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的利率决议时,一个更为罕见的场景正在同步上演。

美联储、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在短短两天内密集召开议息会议。

道琼斯市场数据显示,这是自2021年初以来,四大央行决策者首次在同一天商讨利率问题,这种集体行动的频率甚至低于三家央行同步开会的情形,后者自2021年以来也仅发生四次。

在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分化的背景下,这场央行盛会究竟是会引发政策共振,还是凸显决策分歧?美联储的降息步伐又能否持续?

美联储的决策困境颇具代表性。

尽管最终如期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至4.00%,实现年内连续第二次降息,但决议背后的分歧已公开化。

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与堪萨斯联储主席杰弗里·施密德投出反对票,且反对方向截然相反。

米兰主张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以防范经济下行风险,施密德则坚持维持当前利率不变以遏制通胀反弹。

这种两极反对局面在本轮降息周期中尚属首次,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的分裂信号。

9月初至10月中旬,所有联邦储备区物价持续上涨,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仍然高于2%的目标,劳动力需求却普遍低迷,就业市场呈现逐步降温态势。

棘手的是,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缺失,米兰直言私营部门数据无法充分替代官方数据,而施密德则依赖区域联储调查数据坚持通胀风险仍存。

与美联储的左右为难不同,其他三家央行的政策焦点更为明确。

加拿大央行被富国银行宏观策略主管MikeSchumacher预判可能连续第二次降息,但这一决策并不轻松。

强劲的就业数据与顽固的通胀形成鲜明对立,即便此次降息,后续也可能被迫暂停。

欧洲央行则大概率延续按兵不动的立场,在经历八次降息后,服务业通胀仍然顽固维持在3%左右,通胀动态尚未完全正常化,使得政策制定者不敢轻易松动。

日本央行的政策转向则受制于政治压力,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曾直言加息是愚蠢之举,导致本月加息预期大幅降温,高盛已将加息预期推迟至明年1月。

这种分化格局恰好印证了VirtusInvestmentPartners首席经济学家SeamusSmyth的判断。

当各经济体同步发展时,央行一致行动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但当前世界经济并无同步转变迹象。

全球54%的贸易以美元计价的现实,使得美联储的政策仍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但其他央行的独立选择,无疑会削弱单一政策的溢出效应。

美联储此次25个基点的降息虽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但决议细节与鲍威尔的表态却透露出多重政策信号,其中既有对经济现实的回应,也暗藏对未来的谨慎考量。

从政策组合来看,降息与结束缩表的双管齐下尤为值得关注。

此次降息是2024年9月以来的第五次,累计降息幅度已达150个基点,当前利率水平已进入多数机构估算的中性利率区间。

将12月1日结束的缩表行动,更是持续三年半后的重要转向。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做出这一决定源于过去三周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银行储备仅略高于充足水平,继续缩表益处有限,结束缩表有助于稳定货币市场融资利率。

南方客户端的分析指出,这种降息加停缩表的组合,标志着政策重心从价格调控转向数量稳定,重点在于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压力。

决策层的内部分歧则揭示了政策制定的深层矛盾。主张大幅降息的米兰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限制性已高于几个季度前,移民数量下降等因素暗藏风险。

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引发后续问题,他甚至主张今年还需再降五次息。

施密德的担忧则集中在通胀端,他注意到耐用品价格结束三十年下降趋势开始上涨,服务价格涨幅达3.5%,涨价品类占比从年初的70%升至8月的80%,担心激进刺激会赋予企业定价权,加剧通胀压力。

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投票中,更反映在对经济前景的判断上。

鲍威尔的鹰派表态则直接引发了市场震荡。

在降息已被充分定价的背景下,他明确表示12月再次降息远未成定局,强调政府停摆导致的数据缺失可能成为暂停利率调整的理由,委员会内部对后续行动存在很大分歧。

这一言论迅速改变了市场预期,交易员对12月降息的押注概率从90%降至71%,美股三大指数盘中集体翻绿,美元指数直线拉升0.48%,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涨幅扩大至10个基点。

正如美联储传声筒NickTimiraos所言,鲍威尔的发言表明FOMC并不认同市场此前对持续降息的定价。

尽管四大央行政策方向各异,美联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方,决策仍旧不可避免地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效应既体现在各国政策空间的变化上,也重塑着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对非美经济体而言,美联储降息客观上打开了政策空间。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美联储重启降息有助于为其他经济体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尤其对新兴市场而言,美元下行周期往往伴随资本回流和资产估值提升。

对中国而言,这种溢出效应更为具体,一方面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带来更具操作弹性的政策窗口期。

另一方面并未改变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基调,正如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强调的,中国货币政策将坚持兼顾内外均衡。

摩根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进一步指出,从纯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央行存在降息降准空间,但应该降息与会否降息需结合国内经济形势综合判断。

在全球资产配置层面,市场已开始出现明显调整。

鲍威尔讲话引发的市场波动呈现结构化特征,美股分化明显,道指微跌0.16%,纳指涨0.55%,英伟达、博通等科技股逆势上涨,反映出市场对AI等强韧性领域的青睐。

这种趋势与许长泰的判断一致,他明确看好东北亚市场的结构性机遇,认为日本企业在AI硬件和材料领域的竞争力、中国科技公司的股票回购行为,均构成资产吸引力。

摩根资管已从年初开始加仓港股与A股,逻辑既包括全球AI创新背景下的估值优势,也考虑到宏观政策提振的可能性。

从历史经验看,美联储结束缩表可能产生比降息更深远的影响。

缩表的本质是主动回收流动性,结束缩表意味着资产负债表进入稳定阶段,通过到期本金再投资托底市场流动性。

这一操作不仅能缓解长端利率上行压力,更能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对风险资产形成中长期支撑。

不过,短期来看,美元阶段性走强仍可能加大非美资产波动,新兴市场货币、全球债券等资产仍需承受调整压力。

回到核心问题:美联储的降息周期是否已接近尾声?

从当前信息看,答案更多取决于三大变量的演化。

首先是数据可得性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鲍威尔多次强调数据对决策的重要性,政府停摆导致的关键数据缺失已成为短期最大不确定性。

如果后续就业数据持续降温、通胀稳步回落且数据供应恢复,12月仍有降息可能。

但如果通胀黏性超预期或就业市场出现反弹,暂停降息将成为更大概率事件。

米兰与施密德的分歧实质是对数据趋势的判断差异,而这种差异短期内难以弥合。

还有就是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鲍威尔指出当前利率尚未进入宽松区间,但已比此前宽松得多,累计150个基点的降息已使政策接近中性水平。

越来越多的委员认为应该等一个周期再行动,这种观点可能成为后续决策的主流。

毕竟,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效应,过度宽松可能为未来通胀反弹埋下隐患,这也是施密德等鹰派官员强调维护通胀信誉的核心原因。

欧洲央行的按兵不动、日本央行的政策受限,意味着美联储难以获得全球政策协同,单独持续降息可能加剧美元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风险。

法国巴黎银行虽认为美联储降息和企业盈利强劲将支撑风险资产,但也需警惕政策单兵突进带来的市场波动。

从当前态势看,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已进入观察期,12月是否继续降息的悬念远超此前几次会议。

四大央行罕见的集体开会场景,与其说是政策协同的开端,不如说是全球经济分化的缩影—。

在各自的经济难题面前,即便是同步议事,也难有同步行动。

对市场而言,与其期待央行集体发力,不如聚焦政策分化下的结构性机遇,这或许才是当前最理性的应对之道。

来源:娱妮啵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