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都活八十多岁了,今天终于有了户口,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还是社会主义好呀!”当接过市公安局郭建军警官手里递过来的崭新户口簿时,秦贵民老人激动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因为有了你,从此我是“我”
“我都活八十多岁了,今天终于有了户口,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还是社会主义好呀!”当接过市公安局郭建军警官手里递过来的崭新户口簿时,秦贵民老人激动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秦贵民老人手里紧握着那本户口簿,仿佛抓住了自己失散多年的身份。他坐在福利院大堂里,望着外面的阳光洒满草地,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憧憬。他没有自己的家庭,也没有孩子,更没有亲戚来探望,但现在他的内心是温热的。他的这句话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内心,连郭建军都忍不住红了眼眶。秦贵民是26名流浪乞讨人员之一,但让他失去了身份,成为“黑户”的过程并不相同。
据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回忆,秦贵民被救助站送来的时候人瘦得几乎皮包骨,精神恍惚,衣衫褴褛,像捡来的破布。他的普通话夹杂着浓重的地方方言,刚开始的时候根本无法和工作人员正常沟通。问他的家在哪儿,他就指着天;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只会笑。后来,工作人员一边耐心地照顾他的基本生活,一边通过他的断续只言片语寻找线索,查找他的身份信息。所有的线索几乎都断了,他的身份问题一度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救助站能提供的生活保障是有限的,对于像秦贵民这样的流浪人员,更多时候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条件。如果生病住院,费用常常令人头疼。直到今年4月份,银川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了解到救助站的情况,决定为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解决身份问题,秦贵民的命运从此被彻底改写。
郭建军回忆起初次见到秦贵民时的场景,仍觉得心酸。他们一行人走访救助站时,福利院的负责人引导大家参观了26名流浪乞讨人员的住处,这些老人或坐在房间的床上发呆,或三五成群地聚在院子里晒太阳,大部分人都很安静。可当郭建军看到秦贵民时,却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他憨厚的笑容里,藏着的不仅是辛酸,还有对未来一种期待。”郭建军后来这样形容。
在福利院的协助下,治安支队开始着手为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寻找身份信息。工作人员想尽办法,通过不同渠道逐一排查。在信息比对的过程中,他们惊喜地发现,秦贵民的指纹竟然与一条遗失数据相符!接下来经过数周紧锣密鼓地整理档案,调取文件,终于核实了秦贵民的姓名及原籍信息,办理了他的户籍手续。
“我以前,其实有家庭的。”户口簿在手后,秦贵民的精神头似乎回来了,言语也比从前清晰了许多。他时而提起自己年轻时在农村种地的生活,时而沉默着看着远方。福利院负责人试图联络他的原籍亲属,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隔多年,亲属已无音讯。工作人员并没有止步于此,后续更为秦贵民老人及其他获户籍人员申请了当地居民医保,安排了定期健康检查,还依据个人情况拟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在得到法律身份证明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秦贵民笑得咧开了嘴,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户口簿翻翻,看看自己的名字,摸摸那份社会身份的奥秘。“这是我这一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东西。”面对记者采访时,他的眼神满是诚恳。其他老人也和他一样,难得从医护人员口中听到自己的新身份。有人将身份证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头底下,有人甚至要穿上看起来新一点的衣服去庆祝。
这不仅是秦贵民的幸运,更是银川市公安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努力结晶。通过集体户口的办理,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不仅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社会身份,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银川市公安局的这一举措证明,一个城市的温度,是可以通过细微之处折射出来的,如春雨润物般,滋润人心。这里的每一位获益者都不再被遗忘。
秦贵民老人再一次抬头,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喃喃自语道:“在这儿,有我的名字,有我的地方,也有我的归宿。”
来源:现在情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