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走在街上,不少开了好几年的药店悄悄变了样:有的贴出“转让”告示,有的直接拉下卷帘门,连一些连锁品牌的分店都缩减了面积。行业里的消息更直观:2024年全国每天有107家药店倒闭,闭店率飙到5.7%,2025年这股闭店潮还在蔓延,连龙头企业都免不了关店止损,计
最近走在街上,不少开了好几年的药店悄悄变了样:有的贴出“转让”告示,有的直接拉下卷帘门,连一些连锁品牌的分店都缩减了面积。行业里的消息更直观:2024年全国每天有107家药店倒闭,闭店率飙到5.7%,2025年这股闭店潮还在蔓延,连龙头企业都免不了关店止损,计提上亿亏损。
但反差特别明显的是,闭店潮中总有药店逆势突围:有的营收涨了20%以上,有的靠新业务打开了增量,还有的成了社区居民离不开的“健康据点”。一边是“生死挣扎”,一边是“逆势盈利”,医保新政到底按下了什么“开关”?药店行业的分化为什么这么极端?普通人买药会受影响吗?今天用大白话把这些事聊透,不管是日常买药还是关注行业变化,看完都能心里有数。
先搞懂:医保新政“三连击”,击碎了老药店的盈利幻想
很多药店老板说“生意没法做了”,根源在于医保新政的“组合拳”,每一拳都打在了传统药店的盈利痛点上。以前靠“套路”赚钱的路子,现在基本走不通了。
第一击是医保资质“严进严出”,违规成本飙升。以前医保定点资格是药店的“金字招牌”,不少药店靠这个资质撑起60%以上的营收。但为了套取医保资金,有些药店动起了歪脑筋:刷医保卡买米买油、虚开发票、把非医保药换成医保药报销。现在医保局的监管直接升级,大数据扫码盯死每盒药的流向,“挂证药师”“药品串换”等行为一旦查实,直接永久取消定点资格,3年内都不能再申请。
更狠的是地方的“总量管控”:安徽规定1万人只留2.5家医保店,海南要求15分钟生活圈只准开一家医保定点药店。这直接让中小药店没了生存空间,要么拿不到资质,要么被清退,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流流失。2024年光内蒙古就砍掉2.34万家违规机构,追回6亿医保资金,这波监管高压下,很多靠医保“吃饭”的药店直接撑不下去了。
第二击是药品利润被“压到地板”,高价药路子走不通了。以前药店赚钱全靠“高毛利药品”,尤其是一些独家品种、保健品,毛利能达到50%以上。但现在国家集采已经覆盖1300多种药品,规定最高加价幅度只有15%,不少常用药毛利甚至跌到3%-5%,有的卖一盒还得倒贴钱 。
更关键的是价格透明化:医保局要求药店明码标价,还得在网上公示,消费者拿出手机就能比价。以前靠信息差卖高价药的套路彻底失效,那些没别的盈利点、全靠高毛利药撑着的药店,利润直接腰斩,连房租和人工都覆盖不了,只能关门大吉。
第三击是处方流转改革,“无处方卖药”成历史。以前很多人图方便,没处方也能在药店买到处方药,这也是药店的重要营收来源。但现在12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处方流转,医院的电子处方要直接对接药店,没处方不仅买不到药,药店违规售药还会被重罚。
对中小药店来说,这等于断了一条财路——没有稳定的处方来源,又没法和医院建立合作,自然留不住顾客。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缩水,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少药店陷入“客流降、利润减”的死循环。
这三记重拳下来,传统药店的盈利逻辑彻底崩塌。但换个角度看,这不是行业“崩盘”,而是一场“洗牌”:洗掉的是靠违规获利、同质化竞争的“浑水摸鱼者”,留下的是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优质药店。
深扒根源:除了政策,还有两个“隐形杀手”加速行业分化
医保新政是导火索,但药店行业的困境早有伏笔,两个“隐形杀手”一直在悄悄发酵,只是政策让矛盾集中爆发了。
第一个是**“药店比米店多”的恶性竞争**。2009年全国只有38.14万家药店,到2024年底已经突破68万家,平均每万人就有4.6家。一条街上挤三四家药店,一个小区周边开两三家,需求就那么多,生意只能靠抢 。
药品不是奶茶、衣服,没法靠营销刺激消费——没人会因为药店送鸡蛋,就多买几盒降压药。最后大家只能拼价格,陷入“药价越低利润越薄,利润越薄越留不住顾客”的恶性循环。很多老板咬牙撑了一年,把积蓄全赔进去,最后只能认输关门。
第二个是电商冲击,传统优势瓦解。以前线下药店的核心优势是“近和快”,但现在年轻人习惯手机下单,连老人都能让子女帮忙在线买药——网络药店价格透明、选择多,还能送货上门,比跑门店方便太多。2024年上半年,全国网络药店销售额就接近270亿,而且还在涨。
线下药店想转型线上也难:电商平台里大商家靠规模压低价,中小药店入驻后只能陪跑,还要承担快递费、仓储费,订单量上不去反而更亏。线下被同行挤,线上被平台压,很多药店两头不讨好,只能在夹缝中挣扎。
不过最可惜的是“自毁长城”的药店:为了赚快钱违规售药、套取医保,不仅被监管查处,还毁了行业口碑。现在消费者走进药店总免不了“心里打鼓”,信任没了,生意自然做不长久。
关键答案:3类药店逆势赚钱,到底踩中了什么红利?
闭店潮里,总有药店能逆势增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都踩中了“需求升级”的红利,从“卖药的”变成了“做健康服务的”,这正是12部门联合发文引导的转型方向。
1. 专业服务店:靠“药师价值”留住人
这类药店最明显的变化是“不只是卖药”。以前药师坐在柜台后,顶多问一句“要什么药”;现在药师成了“健康顾问”,能做慢病管理、用药指导、健康监测,甚至开直播讲养生知识,把“知识资产”变成了营收增长点 。
为什么这招管用?数据显示,78%的慢病人群需要“用药提醒+饮食指导+定期随访”的全周期服务,63%的人去药店不只为买药,更想获得健康咨询。比如高血压患者来买药,药师会帮着测血压,提醒用药时间,还会推荐适合的低盐食品;糖尿病患者能在这里查血糖,得到饮食建议,慢慢就成了“回头客” 。
这类药店的盈利逻辑也变了:不靠单盒药的高毛利,靠“服务+药品”的组合。慢病管理能带来稳定客流,健康监测能增加到店频率,专业服务还能提升顾客信任,就算药价和网上差不多,大家也愿意来线下——毕竟能问到实在的建议,比对着手机下单放心。
2. 社区“健康客厅”:把药店变成“邻里据点”
很多连锁药店开始转型社区“健康客厅”,彻底打破“货架+柜台”的老模式。有的设了健康监测区,能测血压、血糖、骨密度;有的搭了“小毛病管理专区”,提供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的科普和解决方案;还有的定期开健康讲座,教老人正确测血压,帮年轻妈妈选儿童营养补充剂 。
重庆、广东等地已经出台政策,鼓励药店提供这些服务,把药店打造成“药事服务专业店”。对社区居民来说,这样的药店太实用了:不用跑医院,在家门口就能做基础健康检查、问用药问题;对药店来说,能靠服务粘住顾客,还能带动药食同源产品、保健品的销售,非药品毛利能冲到45%,比卖药赚得多 。
这类药店的核心是“融入社区”:不再是冷冰冰的销售场所,而是居民能常来坐坐的“健康据点”。信任建立起来了,生意自然不愁——毕竟谁会拒绝家附近贴心的健康服务呢?
3. 多元化融合店:“药店+”打开新市场
还有些药店跳出“只卖药”的框架,搞起了“药店+生活服务”的融合模式,把非药品业务做成了营收主力。比如引入美妆、个护、母婴用品,或者重点卖药食同源产品、养生茶饮,靠多元化品类吸引客流 。
这其实是借鉴了国际经验:日本药店67%的收入靠非药品,美国CVS近70%的收入来自医疗服务,而中国药店以前非药品收入只占18%,差距里全是机会。现在很多药店发现,年轻人买养生茶、中年人选护肝品、老人要保健品,这些需求比买药更频繁,毛利也更高。
但多元化不是“乱加品类”,关键是和健康相关:比如卖母婴用品时,搭配儿童益生菌;卖美妆时,侧重药妆、敏感肌护理产品。这样既不偏离药店的核心定位,又能吸引更多人进店,就算有人不买药,也可能买瓶维生素、一盒养生茶,客流和营收自然涨上来了。
这三类药店的共同点是:不再把自己当“药品搬运工”,而是做“健康服务商”。政策压掉了药品的虚高利润,但也倒逼行业回归本质——真正靠服务和价值赚钱,反而能走得更远。
理性看待:闭店潮里,普通人买药更方便还是更难?
很多人担心“药店少了,买药会不会不方便”,其实不用慌。这场洗牌不是“越洗越少”,而是“越洗越精”,对普通人来说反而是好事。
首先,买药更透明、更便宜了。以前靠信息差卖高价药的药店被淘汰,集采药全面铺开,药价被压到合理范围。而且价格公示后,能随时比价,不用担心被“宰”。就算附近的小药店关了,连锁药店的“健康客厅”、线上药房的配送服务,反而让买药更方便——老人能在家等送货,年轻人能手机下单,比以前跑门店省事儿 。
其次,能获得更专业的服务。留下来的药店大多有专业药师,能提供用药指导、慢病管理,这比以前“随便推荐药”强太多。对慢病人群来说,药店能定期随访、提醒用药,等于多了个“健康管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小毛病能得到科学建议,不用动不动就跑医院,节省了时间成本 。
最后,社区健康服务更贴心了。转型成“健康客厅”的药店,能补基层医疗的短板:测血压、查血糖、健康科普,这些基础服务不用再去医院排队。尤其对老人来说,家附近有这样的药店,相当于多了个“健康驿站”,安全感更足 。
当然,短期可能会有“阵痛”:比如某些老旧小区附近的小药店关了,暂时要多走几步路。但长期来看,行业规范化后,药店的服务质量、药品质量都会提升,这才是真正的“便民”。
给行业的启示:从“稳赚不赔”到“价值为王”的转身
药店行业曾被当作“稳赚不赔”的生意,一条街上挤三四家,疫情时更是“躺着挣钱”。但风口过去,靠违规、靠差价的日子结束了,行业终于回归理性。
这次洗牌给所有药店提了个醒:医药是刚需,但刚需不等于“随便做都能赚”。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治病买药”变成“防病养生”,从“买产品”变成“买服务”,再守着老模式肯定不行。12部门联合发文把药店定义为“健康服务枢纽”,其实已经指明了方向:要么做专业服务,要么融入社区,要么拓展多元业务,核心是创造真实价值。
对还在坚守的药店来说,不用怕政策压力,反而该抓住转型机会:把药师的专业能力用起来,把社区的资源盘活,把健康相关的需求挖深。就像日本、美国的药店那样,靠服务和多元业务撑起营收,反而能摆脱对医保的依赖,活得更稳。
而对想入行的人来说,现在不是“不能开”,而是“不能瞎开”:得先想清楚自己能提供什么价值,是做慢病管理,还是搞社区服务,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药店,只会被洗牌洗掉。
最后聊聊:行业洗牌的本质,是回归“健康初心”
药店闭店潮看似是政策倒逼的结果,实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以前靠“信息差、违规操作、同质化竞争”撑起的虚假繁荣,迟早会被打破;而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守住“守护健康”初心的药店。
高盛曾预测,中国大健康产业会持续增长,药店作为离消费者最近的健康触点,本该有更大的价值。现在的转型,就是让药店回归这个价值——不再是“卖药的柜台”,而是“健康的窗口”;不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社区的帮手”。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不用关心行业里的闭店数字,只需记住:买药时多看看药店的服务是否专业,是否能提供实在的健康建议,那些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药店,自然值得信赖。
这场“生死局”不是终点,而是药店行业的“新生”。等洗牌结束,我们会看到更少但更好的药店,它们能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更透明的价格、更贴心的关怀——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药店,也是行业该有的样子。
本文仅供参考
来源:温馨如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