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平安基金周思聪在线上直播中解析了创新药调整的逻辑,并对未来行情作出展望。她指出,创新药这轮调整已持续约三个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比较充分。下一阶段的行情驱动力,将从情绪推动的BD预期,逐步转向基本面驱动。她依然相信创新药的长期趋势未变,
智通财经APP获悉,10月29日,平安基金周思聪在线上直播中解析了创新药调整的逻辑,并对未来行情作出展望。她指出,创新药这轮调整已持续约三个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比较充分。下一阶段的行情驱动力,将从情绪推动的BD预期,逐步转向基本面驱动。她依然相信创新药的长期趋势未变,长期资金入场逻辑依然成立。中国创新药的行情远未结束。从产品周期和盈利周期来看,这轮行情应是一轮持续三年以上的大趋势。
周思聪表示,近期创新药板块持续调整,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前期涨幅过大。可以说,上半年创新药是全市场表现最亮眼的板块,没有之一。只要不是特别超预期,就容易出现获利了结的行情。
本质上,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中国在全球BD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已成为全球交易的主力品种,实现了从“备胎”到“主力”的转变,这一趋势并未改变。其次,大家应客观理性地看待BD交易。BD是一个长期趋势,与其猜测具体落地时点或交易细节,不如更多关注产品的临床数据与真实竞争格局。下一阶段的行情驱动力,将从情绪推动的BD预期,逐步转向基本面驱动。
周思聪称,创新药出海本质上不是普通商品,不涉及关税问题。因此,特朗普的言论对创新药出海没有直接影响。中国创新药出海仍具备很强的韧性。由海外扰动带来的调整,反而可能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周思聪认为,创新药这轮调整已持续约三个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比较充分。从去年初到高点,不少创新药基金实现翻倍,高位出现调整是正常现象。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均属正常,且这一趋势仍会持续。她依然相信创新药的长期趋势未变,长期资金入场逻辑依然成立。
未来两三年可能是创新药行业兑现的关键阶段。当前创新药估值处于中等水平,港股估值可能更低。由于前期跌幅较深,整体估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近期调整后,交易拥挤度已有所释放。今年半年度时创新药交易量一度非常拥挤,目前资金面拥挤程度明显缓解。
长期来看,估值中位数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未来创新药需进一步反映个股优质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当前估值水平并不构成很大压力。大家更应关注产业长期发展趋势。未来创新药的资本回报,有望在政策支持、技术改进和资本环境相对宽松的背景下逐步改善。
从产品周期和盈利周期来看,创新药这轮行情应是一轮持续三年以上的大趋势。参考国际经验,一旦行业进入兑现基本面和利润的阶段,往往出现长牛行情。中国创新药的行情远未结束。
另外,刚落幕的2025年ESMO大会延续了今年上半年的积极趋势。今年三季报有望加速,明后年收入和利润可能进一步提速。预计今年约三分之一创新药企实现盈利,明年、后年将各新增三分之一,到2028年所有中国创新药企有望进入盈利期。现金流改善将彻底改变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
在产品周期、政策周期和宏观利率环境均有利的背景下,她依然看好创新药大行情。未来市场趋势可能发生变化,从今年的广泛性重估,转向基本面进一步落地。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成功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商业化成果的公司。市场也会更加理性,严格审视国内商业化主线与海外出海主线兼备的企业。
周思聪指出,从盈利周期看,今年开始创新药带动医药行业复苏,包括CRO、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上游等领域的优质标的也有所表现。因此,她们仍将聚焦有全球竞争力的个股,2026年可能带来超额收益。其次,她们坚持国内商业化主线与出海主线并行的选股思路,而非单纯依赖BD。
港股方面,港股优于A股的核心逻辑在于港股18A规则启动较早,使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融资中心。首先,上市制度更适配,18A标准更低。其次,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为主,资金多为港币或美元,资本匹配度更高。第三,港股是全球化跳板。第四,板块更纯粹——A股创新药板块可能包含CRO、仿制药等,而港股创新药ETF更纯粹,聚焦ADC、双抗、Biotech等。这些因素构筑了港股与A股的差异。当然,投资创新药公司更关键的是产品周期,无论其在A股或港股上市。只要产品周期在,都可关注。
来源:智通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