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购美国大豆?外交部回应释放关键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1:25 1

摘要:”10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面对法新社记者关于中国是否在本收获季首次从美国购买大豆的提问时,作出了如此回应。

中美大豆贸易在沉寂多月后,似乎迎来了破冰的迹象。外交部一句“立场一贯”的表态,背后牵动着两国贸易的敏感神经。

“中方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具体的问题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进行询问。

”10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面对法新社记者关于中国是否在本收获季首次从美国购买大豆的提问时,作出了如此回应。

这一看似常规的外交辞令,却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掀起波澜。自从今年5月起中国暂停美国大豆采购以来,这是首次传出中国可能重返美国大豆市场的消息。

过去几个月,美国大豆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根据统计,2025年9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为零。这一数据令人震惊,因为去年同期,中国买家已经预定了约1300万吨美国大豆。

美国中西部粮仓已爆满,大豆库存量高达2200万吨,爱荷华州的仓储容量仅剩12%。这种状况导致美国大豆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

美国大豆协会在8月份就发出警告:“秋天日益临近,我们却仍未与中国就大豆敲定采购协议,这将对美国豆农造成严重冲击。”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预测,若中国在11月中旬前依然拒绝采购,美国对华大豆销量可能损失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

这场大豆贸易僵局的根源,始于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4%关税

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将美国大豆关税提高至97%,叠加基础关税后最高达105%。价格测算显示,美国大豆到岸成本已从此前的每吨400美元飙升至776美元,而巴西大豆仅需约380美元每吨。

面对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中国买家毫不犹豫地转向了南美市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超过七成,美国占比降至22.8%。

中国在大豆采购上的战略性调整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期布局的结果。

在美方对华加税后,中方就已经提前警告美国豆农,提醒他们风险,建议他们考虑要不要种。同时,中国还通过优化饲料配比、增加大豆自给产能等措施,进一步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中国的行动,给全球市场树立了一个“榜样”。大家会想:既然南美能稳定供应,质量也不错,何必非要买美国的呢?于是,市场形成了一个共识:供应链要多元化,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

当地时间10月25日-26日,中方牵头人何立峰与美方贝森特、格里尔在吉隆坡举行了经贸磋商,初步达成积极信号。这一进展直接推动CBOT大豆期货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上涨,创下15个月以来新高

市场对中国重启美豆采购的预期持续升温。业内人士估计,如果中美能在贸易问题上取得进展,对美豆的进口限制可能放宽。

美国仓库里积压着2000多万吨大豆,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美国农场主正急切寻找销路。

根据分析,中国未来采购大豆存在两大关键节点。

节点一:新豆上市。2025/26年度巴西大豆播种进度已达14%,是历史同期第二快的速度。私营咨询机构预测,新季产量可能达到1.8092亿吨,比去年增长5.3%。如果天气条件良好,明年一、二月新豆集中上市时,供应增加可能会促使价格回落。

节点二:贸谈突破。如果中美能在贸易问题上取得进展,对美豆的进口限制可能放宽。一旦中国市场重新开放,美国大豆就能反过来制约巴西豆价。这种比价效应将增强中国买家的议价能力。

外交部记者会后,CBOT大豆期货市场依然保持着微妙的波动。无论这笔采购是否最终落地,中国在大豆贸易领域的主动地位已经明确。美国豆农的粮仓里,堆积的不仅是大豆,更是等待融解的贸易坚冰

而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重启美豆采购还是继续多元化战略,选择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一身份,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

来源:朱利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