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上周跟南京某211的副教授撸串,他刚把抖音直播后台亮给我看:一场技术咨询带货50万,比学校发的一年绩效都多。
“你一个月工资多少?
”——这句灵魂拷问,高校老师听了只想翻白眼。
我上周跟南京某211的副教授撸串,他刚把抖音直播后台亮给我看:一场技术咨询带货50万,比学校发的一年绩效都多。
备案?
早交了,表格上写着“科技成果转化”,盖的还是科技处红章,合法到发光。
别把兼职想成“穷教书匠下班摆地摊”,现在早升级成知识付费、AI数据标注、学术咖啡三连击。
教育部9月新规像给游戏打补丁:提前15天备案,收入超主业120%写说明,上课时段不许开营利小差。
表面看是紧箍咒,其实是官方盖章“可以干”,只要别踩点。
浙大干脆让老师签“不影响教学承诺书”,翻译成人话:你出去浪可以,别挂科学生就行。
有人酸“老师都钻钱眼”,我替你扒下工资条。
双一流副教授年薪28万,地方院校15万,基本工资只占三成,剩下全靠科研绩效。
青年教师更惨,35岁以下负债率61%,房贷、奶粉钱、老人生病三座大山压着,不兼职等着征信黑?
成都一哥们把《宏观经济学》讲成脱口秀,在咖啡厅开麦,一杯拿铁38元附赠“如何用博弈论脱单”,晚晚满座。
学生笑完还问老师下一场啥时候,知识变现比发SSCI快多了。
最扎心的是代际差距。60后教授兼职7%,靠学术评审喝茶拿钱;80后34%冲知识付费,写知乎盐选专栏写到凌晨;95后直接拍短视频,21%的人把课堂搬上B站,弹幕刷得比点名册长。
你让老派导师怎么玩?
他们连美颜滤镜都找不到键。
也别以为双一流就躺赢。
我算了笔账,头部教授横向课题年均89万,普通教师只有8万,差出11倍。
同校同楼,电梯里打个招呼,钱包厚度隔着一个华尔街。
所以长三角老师爱做技术咨询,成渝组团搞生活服务,东北高校直接包下考研辅导一条街,地域差异比论文分区还明显。
新规出来,最怕一刀切。
有人喊“兼职收入调节税”,我翻白眼:老师又不是主播,先让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同权再说。
熊丙奇那句大实话我挺认同:把兼职写进考核,别让它像偷情。
深圳职院已经试水“8+2”,每周8小时教书+2小时社会服务,直播算课时,学生点赞算评教,这才是把灰色地带给铺上红毯。
所以下次再听到“高校老师都出去捞钱”,你可以把这篇文章甩过去:不是爱钱,是钱没给够。
备案制不是锁链,是官方发的通行证。
知识值钱,老师凭啥不能卖?
只要课堂不翻车,学生不挂科,下班时间人家靠脑子吃饭,比躺平摆烂强多了。
来源:清新奶茶OYb8CV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