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1月11日,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的76岁老社员王美子,正忙活着过年。他家日子紧巴巴的,就想着去沙窝子那边刨点土龙骨卖钱补贴家用。土龙骨就是古动物化石,当地收购站收着,能换点粮食。那片沙窝子在阿鲁柴登南边四里地,风沙大,土层浅,平时扔
1972年1月11日,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的76岁老社员王美子,正忙活着过年。他家日子紧巴巴的,就想着去沙窝子那边刨点土龙骨卖钱补贴家用。土龙骨就是古动物化石,当地收购站收着,能换点粮食。那片沙窝子在阿鲁柴登南边四里地,风沙大,土层浅,平时扔废牛羊骨头的地方不少。
王美子带把铁锹,刨了没多久,就先挖出几枚三棱形铜箭头,觉得不对劲,继续往下扒,又碰上根铁棍。棍子长五十厘米左右,直径五厘米,头部裹着金片,沉甸甸的,擦掉泥沙后露出来金黄色泽,上面还有些模糊的纹路。他没多想,先收起来,回家后琢磨着这玩意儿兴许值钱。
王美子没声张,揣着铁棍去镇上找金银铺子。铺老板一看这东西,用火一烧,棍子就软了,析出金汁。称重后,确认是纯金制品,总重七斤多,熔出四斤金锭,按当时金价每两八十元,算下来12000块。王美子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按手印拿了钞票,赶紧回家藏好。
这钱对他家来说是笔横财,够盖房娶媳妇了。可当地风俗讲究外财不能一人独吞,王美子心里一合计,觉得得拉上亲戚邻居分分。他就把儿子叫上,还有邻居张哈老、张喜明父子,再加上亲戚张根保,一共五个人,第二天又回去那沙窝子继续挖。
他们五人轮流上手,铁锹锄头撬棍齐上,沙土翻飞,没几天就挖出金银器物总重2500克以上。王美子分得最多,其他四人平分。那些东西裹满泥沙,但金灿灿的,有金耳环、金腰带扣、金杯子,上面镶着红宝石、绿松石啥的。他们不懂这是古董,只当是值钱的金属,挖出来就直接砸。
金器硬,用锤子敲碎,宝石卡紧了用钳子撬下来,碎金块和宝石分开装。宝石他们觉得不值钱,随手扔一边或塞衣兜里,很多直接滚沙子里找不着了。银器处理更快,杯盘碗盏一敲就碎,银渣混土里捡。整个沙窝子被他们刨成大坑,宽十米深两米,周边坑洼连片,本来浅埋的墓室轮廓都露出来了。
挖完后,五人扛着东西去伊盟杭锦旗人民银行卖。银行工作人员一称重,2500克金银,眼睛都直了。那时候文物保护意识差,银行没上报上级,就鼓励他们多挖多卖,说这样能多换钱。工作人员还帮着砸文物,确保金子纯度高。玛瑙、玉石、松石这些嵌饰全砸下来丢了,只留金框架熔炼。
结果,那些精致金器就这么毁了,原样没了,价值大打折扣。王美子拿了12000,其他人分了些,也都花在自家事儿上。消息在生产队传开,社员们听说沙窝子有金子,扛工具的扛工具,骑马的骑马,上百人涌过去。男女老少齐上阵,从王美子挖棍子的地方开始,四处乱刨。有人挖到金链子串的腰带,有人抠出镶宝石的银杯,越挖越来劲,一周时间,周边沙地满是碎渣。
生产队干部去劝,说这是国家财产,不能私挖。可社员们回嘴,这是野地捡的,无主东西,谁管得着。干部没辙,只能看着。挖掘持续十多天,沙窝子中心塌陷,墓室露头,里面金光闪闪。有人爬进去摸出鹰形金冠,冠顶鹰翼张开,冠带宽窄相间,雕工细。
但他们不懂,用刀刮金箔,砸冠带,抠宝石眼珠扔了。金冠残片分了,有的卖掉,有的藏家。整个过程,出土即毁,完整件没几个。那些器物本是匈奴贵族陪葬,融合中原铸造和草原游牧风格,现在碎块散落民间,信息全丢了。
1972年春天,巴彦淖尔地区文物部门接到报告,派队赶到。专家勘探残墓,确认是两座战国晚期匈奴贵族墓葬,距今两千多年。墓浅埋,风沙侵蚀才露头,本来风沙再大点,就又埋了。清理残土,出土218件金器、5件银器,还有45件玉石珠串。
金冠饰是镇馆之宝,顶端铸鹰形,高7.3厘米,重1200多克,冠带直径16厘米,浮雕四狼四羊咬斗,鹰展翅欲飞,象征匈奴酋长统领草原。其他有虎形牌饰、鸟形扣、羊形饰、刺蝟件、兽头件,方形饰、金串珠、金锁链、金项圈、金耳坠,全是动物纹,体现弱肉强食的游牧文化。
专家清点,损失惨重。那些砸毁流失的文物,总价值超3亿元。本可完整保存中原与北方民族交流证据,现在碎了,文明痕迹断裂。金银超2.5千克,宝石散落难追。两座墓是罕见遗存,墓葬形制葬俗辨不清了。内蒙古文化局追回银行和村民手里的东西,鹰顶金冠幸存,现存内蒙古博物馆。事件一出,文物法加强,类似发掘转专业,避免重蹈。
来源:赖正直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