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时下,很多所谓的专家虽然不能称其为思想家,但他们几乎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可是,有些专家却不说人话,只为自身考虑,或只为自己的阶级发声,毫无社会良知,更缺乏专业精神。因此,就招来百姓反感,甚至厌恶。
思想家任何时候都有。
尤其时下,很多所谓的专家虽然不能称其为思想家,但他们几乎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可是,有些专家却不说人话,只为自身考虑,或只为自己的阶级发声,毫无社会良知,更缺乏专业精神。因此,就招来百姓反感,甚至厌恶。
但是,春秋战国时候的思想家可不是这样。
最近,我看《战国策》,就有这样一个值得敬佩的思想家,他对自己奉行的思想,一定亲身践行。虽困难重重,也不辞辛苦。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春秋时的大思想家季梁。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
有一年,魏王准备进攻赵国邯郸,季梁听说后,走在半路上,就赶紧返回,不顾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就跑去求见魏王。
季梁可不是凡人,他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这样的社会名望,他要求见魏王,魏王可不敢怠慢。
但是,越有学问的人,说话越是讲究,越有水平。
季梁首先假借在路上碰到了个行人,和他有一场奇妙的对话。
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目;‘用虽多,此非楚之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季梁对魏王说:刚才我在路上,见到一个人,他骑着马,快速往北跑去,他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很奇怪,就对他说:你到楚国怎么往北面走呢?不应该是往南走吗?
那个人好像明没明白我的意思,回答说:我的马好,跑得快。
我告诉他:你的马再好,跑的再快,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方向错了,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跑的越快,反而离目的地越远。
那个人再一次答非所问:我路上的盘缠多的是,足够用。
我也再一次提醒他:盘缠虽然多,路上够用,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费用足够,不愁路上没钱花,但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再多的投入,也是枉然,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我就是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这个人好像始终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还是答非所问,他又说:我的车夫非常善于驾车,技术娴熟。
最后,我无奈的告诉他说:你说的这四样条件越好,你离楚国就越来越远。
方向一旦错了,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条件越优越,最后就越远离目的地。南辕北辙的结果就是,离题万里。
你看,季梁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简单。高人说理就是,再复杂的问题,他也会深入浅出,用一个简单又生动又好理解的比喻,就把要说的问题给你说清楚了。
在完成了前面的简单铺垫之后,季梁就直奔了主题。
现在,大王进攻邯郸,就是想成就霸王之业,要取信于天下诸侯,依仗魏国土地的广大,魏军的精锐,来攻打邯郸,以求获得更多的土地,尊显大王的威名。
殊不知,大王这样的做法,就跟我在路上碰到那个人的一样,想要去楚国,反而一味向北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大王的行动越频繁,就离大王所要追求的目标越远。
这就跟我在路上看到的那个人的做法一模一样。
应该说,魏王也是一个有追求的君王,他也希望成就一代霸业,成为一代霸主。
但是,他这些努力,在季梁来,方向完全错了,希望通过巧取豪夺,兼并他国来成就王霸之业,是和他所追求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就如同路人的“至楚而北行”。
作为思想家的季梁,倡导的是民本思想。他强调,君王要获得百姓的拥戴,必须忠民爱民,而不是相互攻伐,涂炭生灵。
现在,魏王攻打邯郸,无论是胜了,还是败了,都会牺牲很多士兵。不但自己牺牲自己的士兵,也要牺牲赵国的士兵,就会让无数的家庭失去亲人,陷入悲痛,这是完全不符合民本思想的。
成就这样的王霸大业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季梁就不顾风尘仆仆,放弃当下的事务,急于阻止魏王,这就是一个思想家给我们树立的典范。
所谓的思想家,就应该是为民请命,为民谋取利益。
来源:周周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