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消费浪潮退去,为何蕉内成了最后的赢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18:40 1

摘要:然而,九年光阴流转,潮水退去。沙滩上搁浅了太多曾经高歌猛进的身影,而一个当时看似只在专注“贴身衣物”的品牌——蕉内(Bananain),却逆势而上,画出了一条令人惊叹的增长弧线。它的年GMV,从最初的5000万,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60亿。

2016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被一股狂热点燃。无数品牌相信,只要手握流量和资本,就能将货架上的商品重新定义一遍。那是一场关于“风口”和“故事”的狂欢。

然而,九年光阴流转,潮水退去。沙滩上搁浅了太多曾经高歌猛进的身影,而一个当时看似只在专注“贴身衣物”的品牌——蕉内(Bananain),却逆势而上,画出了一条令人惊叹的增长弧线。它的年GMV,从最初的5000万,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60亿。

这不禁让人深思:当流量的魔法失效,当新消费的光环褪色,为什么是蕉内,成为了那个穿越周期的幸存者?

答案,或许藏在它对“身体”的极致敬畏里。

消费品的世界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一种是迎合,在既有的赛道里,用营销放大声量;另一种是开创,用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撕开一道全新的裂缝。前者追逐流量,而后者,赢得人心。

蕉内无疑是后者。它的起点,并非一个宏大的商业构想,而是一个微小到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体感痛点——后领那块刺痒的标签。当整个行业都对此习以为常,甚至默认消费者应该“忍受”时,蕉内却选择向这种“不舒服”宣战。它用“无感标签”这一颠覆性的细节,回应了身体最诚实的诉求。

这种近乎“偏执”的投入,为蕉内赢得了最宝贵的资产——用户的“自来水”式口碑。在创始人臧崇羽的构想中,蕉内应当是“酷”的。这种“酷”,体现在“有量、有用、有趣”的三角平衡上:解决大众的普遍问题(有量),高效稳定地消除不适(有用),并在此过程中带来由内而外的愉悦感(有趣)。

为了实现这种“酷”,蕉内选择了一条反共识的“重”路。当同行们将生产外包,追求轻资产快周转时,蕉内却选择与供应链深度捆绑,甚至将研发中心前置到工厂。它要的不是简单的代工关系,而是与供应商共同成长,将品牌对体感的理解,烙印在每一道工序、每一根纱线之上。这种对“确定性”的极致追求,构筑了他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当零售的比拼回归产品本身,当大公司们发现流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时,它们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真正懂“人”的对手。

最终,蕉内守护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最真实的身体感受。

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时尚杂志定义的潮流,也不是KOL口中的“必入清单”。

而是在一个匆忙的清晨,你穿上内衣时,不再需要下意识寻找剪刀;是在拥挤的地铁里,你不必再尴尬地调整滑落的袜子;是在一次跨越温差的旅途中,一件轻薄的“热皮”,能始终给予身体最妥帖的温暖。

当一个品牌开始如此认真地对待我们身体的每一寸感受时,我们便有理由相信:

下一次,它又会为我们解决哪个,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不舒服”?

来源:自由凌源4j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