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梗围城中,成长该有“雅言”天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7:51 1

摘要:近日,江西一小学教师发布的课堂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中,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这个问题我‘包的’!”“哇,这太‘666’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思维活跃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脱口而出的网络热梗,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作文与试卷中。网络语言

□蒋德禹(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江西一小学教师发布的课堂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中,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这个问题我‘包的’!”“哇,这太‘666’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思维活跃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脱口而出的网络热梗,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作文与试卷中。网络语言以惊人的速度和力度渗透进未成年人的语言体系,守护未成年人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深度,为他们的成长保留一方规范表达的天地则成了重中之重。

网络热梗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流行语或表达方式,表达形式多样,具有幽默、夸张和简洁的特点。它的流行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10—19岁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网络热梗得以无孔不入,其简洁魔性的特点恰好契合了未成年人的认知习惯,极易被记住和传播。更关键的是,在成长关键期,孩子们对认同感有着强烈渴求,掌握流行热梗成为融入同伴圈子的“社交货币”。从80后的“886”到如今的“666”,一代代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交话语体系。

新颖的语言能够带给人趣味,但网络热梗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有着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内涵。但许多网络“烂梗”却呈现出简单粗糙、语义空洞的特质,甚至刻意扭曲汉字的音形义。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最直接的危害便是导致未成年人语言能力的“钝化”与“失语”。

当孩子们想要表达赞美时,除了“绝绝子”“666”难以想到其他词汇;当他们感到悲伤时,只会用“emo”概括所有情绪。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语言会变得单一而贫瘠,写作文时“词到用时方恨少”与他人沟通时“话到嘴边说不出”;思维也随之变得简单化,对于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孩子们有可能会失去耐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热梗暗藏嘲讽、攻击甚至低俗暴力元素,如“杠精”“卧龙凤雏”等词汇的滥用,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不尊重他人的态度,蚕食其纯净心灵。

面对热梗乱象,简单粗暴的禁止往往适得其反,容易激发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江西那位教师没有直接叫停学生说“包的”,而是通过“‘势在必得’与‘包的’哪个更动听”的对比提问,让孩子直观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以“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的正向引导,唤醒他们的文化认同。这种“堵不如疏”的教育智慧,提醒着我们——应教会孩子建立“表达边界”,懂得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

守护未成年人语言生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发力的合力。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将语言规范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明晰“好梗”与“烂梗”的界限,在思辨中提升语言审美。教师在批改作业、课堂互动中,要及时纠正不规范表达。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也应有意识地提供高质量的语言示范和阅读环境,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深度的日常交流,去滋养孩子的心灵,抵抗网络语言带来的单一化侵蚀。新媒体平台要强化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推荐页面等重点环节严把语言关,同时积极传播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内容,让兼具时代性与规范性的词汇成为流行。

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无需将其彻底驱逐。但我们有责任守护好未成年人语言发展的沃土。真正的守护,是让孩子们既能用热梗畅快交流,也能用雅言精准表达;既懂网络社交的默契,也明中华文化的厚重。如此,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表达中,沉淀思维的深度与文化的底气,成长为兼具思维深度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