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众办理房产更名过户后,面对随之而来的水、电、气、热等生活必需服务的更名手续,多个窗口、重复材料、漫长等待,不仅消耗着办事群众的时间精力,也在无形中消磨着对政府效能的信任与法治环境的感知。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八五”普法期间,四平市自然资源局敏锐捕捉这一民生痛
四平市自然资源局
推行“不动产联名更名”服务机制
深化普法惠民实践
一、背景情况
群众办理房产更名过户后,面对随之而来的水、电、气、热等生活必需服务的更名手续,多个窗口、重复材料、漫长等待,不仅消耗着办事群众的时间精力,也在无形中消磨着对政府效能的信任与法治环境的感知。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八五”普法期间,四平市自然资源局敏锐捕捉这一民生痛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以法治思维破题,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业务改革全链条,创新推出“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热联动更名”服务机制。这不仅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更是将法治精神、权利意识、契约观念精准送达群众身边的生动普法实践,打通了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夯实了全民普法的“最后一米”。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精准普法先行:为改革清障,为共识筑基。改革启动前,市自然资源局组织骨干力量,系统梳理不动产登记相关的《民法典》《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研究水电气热等行业管理规范及公用事业服务合同本质。通过内部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精准定位原有模式下群众“多头跑、反复交”的症结——核心在于信息壁垒、权责不明晰及公共服务协同机制的缺失,这为后续制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法治坐标。靶向宣教,消除各方疑虑。针对潜在阻力点,普法工作精准发力:
1.面向办事群众。制作通俗易懂的图文解读、短视频动画,通过局官网、微信公众号、政务服务大厅电子屏、社区宣传栏等多渠道密集投放,清晰阐释联动更名“一次申请、信息共享、协同办理”的法律依据和便捷红利,消除“是否合法合规”“信息是否安全”的疑虑,在登记大厅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
2.面向水电气热企业。强调企业在优化公共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定义务与良好实践,并提供清晰的数据共享边界与安全操作指引,消除企业对数据安全、操作风险及额外成本的担忧。
3.面向业务人员。开展全员法治培训,确保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中严守法律红线,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同时,提升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解释政策、化解矛盾的能力,使其成为改革一线的“普法宣传员”。
(二)普法贯穿全程:让改革融入法治,让服务传递法理。联动更名绝非简单的流程拼接,其设计、实施、优化的每一环节,都将普法元素深度融入,使改革本身成为一场沉浸式的法治公开课。流程再造,法治规则显性化。在联动更名服务流程设计中,法治原则是核心基石:
1.“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体现便民原则。群众在不动产登记窗口办理过户时,可同步勾选需联动的服务项目。窗口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法律依据(明确告知是基于用户授权及合同概括转移原则)及预期时限,避免群众因信息不明而“来回跑”。
2.“依法授权、安全共享”筑牢信任根基。设计严谨规范的《四平市不动产+水电气热联合过户申请表》,要求申请人亲笔签署。该文本本身就是一份权利义务清晰的普法读本,确保个人信息处理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让群众安心授权。
3.“协同办理、限时反馈”彰显效率与责任。明确各参与单位在接收共享信息后的法律义务与办理时限,并通过系统留痕实现全程可追溯。这既是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高效便民”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对公共服务机构契约精神的无声宣示。
普法宣传零距离:将办事窗口、服务流程转化为普法的前沿阵地。文书即教材。《授权书》《办理指南》等文本设计简洁明了,关键法律条款(如授权范围、隐私保护声明)以显著字体提示,并附带简要说明,使群众在签署时即明晰自身权利边界。窗口即课堂。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在受理时,会主动提示联动服务选项,并简要解释其法律依据和便利性。在群众等候或办理间隙,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以真实案例改编的普法微视频、微动漫,生动诠释联动更名的法律逻辑和惠民本质。线上即阵地。在局官网、APP及微信公众号提供政策原文、权威解读、操作指引、常见问题法律解析、经典案例(隐去敏感信息)等内容,方便群众随时查阅学习。通过将普法深度嵌入改革服务的毛细血管,群众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法律如何保障权利、规范流程、提升效率,法治的抽象价值在具象的服务体验中变得可知可感。
(三)法惠民生:普法成效与改革红利同频共振。不动产与水电气热联动更名机制实施以来,其产生的巨大效益,既是行政改革的成果,更是普法实效最有力的注脚。
1.便民利企,效能跃升看得见。改革带来了颠覆性的效率提升。群众办理相关更名手续,从原先平均跑动4—5个部门、耗时1—2周、提交多套重复材料,优化为“只跑一次不动产登记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勾选即可”。据统计,自联动服务上线以来,累计服务群众超千余人次,精简申请材料,整体办理时限压缩。企业用户同样获益匪浅,为市场主体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对该项服务的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省时省力省心”成为最集中的评价。
2.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可感知。联动更名的成功实践,成为最鲜活的普法教材。一是权利意识显著增强。群众在体验“一键勾选”的便捷后,更加深刻理解法律赋予的财产权及相关衍生权利(如要求公用事业服务随物权转移)。遇到类似问题,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或咨询的意识明显提升。二是契约精神得到弘扬。水电气热企业通过参与协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服务合同关系中的责任,主动优化内部流程、提升服务响应速度的积极性提高,群众也更能理解及时办理更名对保障自身权益、履行用户义务的重要性。三是法治获得感实实在在。群众从“办事无门、多头跑”的困惑抱怨,转变为对政府依法高效行政的认可和点赞,这种源自真实体验的获得感,是普法工作最宝贵的成果。四是“谁执法谁普法”落地生根。通过此项改革,将抽象的管理职能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服务供给,生动诠释了执法部门既是管理者更是普法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为其他领域落实普法责任制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三、经验启示
不动产与水电气热联动更名这一案例,为市自然资源局深化新时代普法工作提供了诸多宝贵启示。
(一)普法必须紧贴民生,服务大局。学法普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发展和服务群众,脱离群众急难愁盼的普法是无源之水。只有将普法嵌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实效。普法工作要自觉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层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精准发力。
(二)普法必须融入业务,润物无声。生硬说教效果有限。将普法有机融入部门核心业务和日常管理服务流程,使群众在办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法律、理解法律、运用法律,是最有效的普法方式。执法、管理、服务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实践。
(三)普法必须精准定位,分类施策。面对不同群体(办事群众、企业、内部人员)、不同阶段(改革前、中、后)、不同需求(消除疑虑、理解流程、维护权益),普法内容、形式、渠道必须精准匹配。联动更名中针对性的宣讲、差异化的文本设计、场景化的宣传,都体现了精准普法的要义。
(四)普法必须协同联动,凝聚合力。联动更名涉及多个部门和企业,其成功离不开跨部门、跨领域的普法协作与法治共识凝聚。普法工作同样需要打破壁垒,整合司法、执法、行业管理、基层社区、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
(五)普法必须注重实效,以用促学。检验普法成效的根本标准,在于法律知识是否转化为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是否提升、法治行为是否养成。联动更名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律带来的便利与保障,这种“用”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内生动力。
四、下步设想
“九五”普法期间,市自然资源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法治宣传教育”要求,全面深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在执法、管理、服务过程中,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常态化、制度化地向管理相对人、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开展精准普法。继续深耕“法治+业务”融合之路,持续深化联动更名服务内涵,探索拓展联动范围,提升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同时,注重系统总结提炼改革中的普法经验,将其固化为长效机制,并推广至更多业务领域。不动产小证,撬动的是民生大幸福;联动更名一小步,折射的是普法惠民、法治政府建设的大跨越。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日益成为公民的自觉选择和社会风尚,法治便真正融入了这座英雄城市的血脉,成为其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市自然资源局的实践有力证明:法治,正是点亮美好生活、护航百业兴旺的那盏最温暖明亮的灯。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