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创富故事屡见不鲜。但有三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大学二年级选择辍学,仅用17个月就创造了36亿元的收益,并将公司估值提升至710亿元。这不是小说故事,而是发生在美国Mercor这家AI公司的真实经历。
在当前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创富故事屡见不鲜。但有三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大学二年级选择辍学,仅用17个月就创造了36亿元的收益,并将公司估值提升至710亿元。这不是小说故事,而是发生在美国Mercor这家AI公司的真实经历。
这三位创始人希雷玛斯、富迪和米德哈,早在高中阶段就展现出过人才能。他们曾共同获得美国政策辩论赛的冠军,这段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默契和战略眼光。其中富迪在2021年大一期间就成功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成本降低了90%,展现出扎实的实践能力。
然而,真正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巨变的,是在2023年。那一年,三人分别从哈佛和乔治城大学毅然选择辍学,共同创立了Mercor。彼时的他们,或许也未曾料到,自己竟会踩中AI时代的“金矿”,开启一段传奇般的创业之旅。
起初,Mercor的业务模式非常“接地气”,那就是帮企业筛选简历。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稀奇的?但请你想想,现在一个技术岗位的招聘,动辄收到几万份简历,HR部门光是筛选就足以让人头大,更别提还可能错失真正的人才。
而Mercor的AI,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
他们只要输入需求,比如“要一个会计算机视觉的Python程序员”,AI就能在短短几秒钟内,从几十万份简历、作品集乃至GitHub代码库中精准匹配,甚至还能调出候选人的AI面试录像,将最合适的人选一键推送给企业。
这种高效精准的筛选方式,迅速为Mercor赢得了市场。到2024年1月,他们已经为25个国家的企业评估了46.8万名求职者,建立起了一个拥有10万人才的人才库,其中印度和美国是主要的人才来源地。
然而,Mercor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2月。当时,他们的“人才库”突然成了香饽饽,连OpenAI、Anthropic这些顶尖的AI公司都主动找上门来。他们不是要招人,而是想借Mercor的人才库来“给AI判作业”。
原来,随着大模型的日益复杂,AI生成的内容错误率也随之升高,需要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进行判断和纠正。比如AI给出的医学建议是否准确,法律条文的运用是否恰当,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把关。
希雷玛斯、富迪和米德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他们当机立断,将“人才库”转型升级为“零工平台”,与3万名专家签订了兼职合同。这些专家负责为AI做数据标注、提供专业反馈。
根据合同规定,医生评估AI医疗答案的时薪高达170美元,每周工作20小时,一天就能赚取4800多人民币;而普通专家的时薪也在600元左右。Mercor负责向这些专家支付工资,并从客户那里抽取大约30%的服务费。
就是靠着这笔“中介费”,Mercor的营收从最初的1美元,在短短17个月内飙升至36亿人民币。
更令人称奇的是,竞争对手的“助攻”也加速了Mercor的崛起。2024年6月,行业龙头Scale AI被Meta收购了49%的股份,其CEO也跳槽去了Meta。
这一变故让Scale AI的客户们对数据安全产生担忧,员工也人心惶惶,不少人转而投奔了Mercor。短短几个月内,Mercor的收入翻了四倍,甚至连Uber前首席产品官也被挖来担任总裁。
当然,“树大招风”也随之而来。Scale AI后来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Mercor告上法庭,官司至今未判。但这丝毫不影响风投公司对Mercor的追捧。最近这笔18亿人民币的融资,就是由Felicis、Benchmark等知名机构领投的,足以证明资本市场对Mercor的信心。
有人可能会质疑,AI筛选简历、评估模型,会不会抢了HR和专家的饭碗?对此,CEO富迪的解释非常实在:“要是AI能做90%的重复工作,剩下10%的核心活儿就更值钱了。”
希雷玛斯、富迪和米德哈观察到,如今许多企业更愿意聘请专家完成短期项目,而非雇佣全职员工。他们的公司Mercor正好填补了这一需求。他们还推出了一个名为APEX的AI评估系统,通过200个测试案例来衡量模型性能,连OpenAI在测试医疗AI时也采用了这一标准。
这三位年轻人的成功并不复杂。他们从帮助求职者找工作的简单想法起步,利用AI技术积累了大量人才数据,恰巧赶上了AI大发展需要人工审核的机遇。公司于2023年成立,到2024年估值已达700亿元,关键不在于辍学,而是他们成功融合了人类智慧与AI技术。
回顾历史,个人电脑兴起时,微软通过将软件与硬件结合,抓住了时代机遇。同样,Mercor的案例表明,在技术变革中找准结合点,往往能成就突破性创新。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