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航母”也上F35B了,但已难成威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1:26 1

摘要:三架F-35B已经交付日本,停在出云号甲板上。画面一出,日媒和网络立刻热闹起来,有人说日本小航母装上五代机,战力就能压过辽宁、山东。说得响亮,但事实得一步步看清楚。

三架F-35B已经交付日本,停在出云号甲板上。画面一出,日媒和网络立刻热闹起来,有人说日本小航母装上五代机,战力就能压过辽宁、山东。说得响亮,但事实得一步步看清楚。

先把来源和变动交代清楚点:这个事儿是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在8月7日披露的,消息里说日本已经收了第一批三架F-35B。出云号本来是做直升机用的母舰,现在把甲板弄平了,舰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尖,整艘船接近248米,官方排水量写着2.7万吨。按着改装方案,理论上能放大约12架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飞机。这一步,换句话说,就是从“直升机航母”向“轻型航母”过渡了一步。

网络反应很快分两派。一拨人挺乐观的,觉得有了F-35B,出云的战斗力立马上去了;另一拨人比较谨慎,说看图容易,搞清楚实际作战能力要看全套体系。大家讨论的焦点不止飞机和甲板本身,还往外扩展到海上对抗、信息链、远程火力和电子战这些层面。

说到飞机本身,F-35B的卖点是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确实适合甲板有限的舰艇。官方给的作战半径在800公里左右,空对空导弹的射程常常被拿来做参照,大致在一百多公里档次。还有常被引用的隐身数值(比如0.005平方米)——这些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出来的。现实里,别国的预警机、陆基雷达、舰载探测系统一旦把数据合并起来,所谓隐身效果并不会像宣传里那样绝对。

再把视角转到对手会怎么应对。国内讨论里,055大驱常被拿出来说事。过去我们习惯把航母当核心,护航舰艇围着它转;现在有人把想法倒过来:在某些作战设想里,像055这样的大型驱逐舰承担火力、探测、远程打击的任务,航母可能只是编队里的一个节点。水面舰艇的垂直发射系统能搭配多种导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这对单靠隐身和短突击的方案不是小挑战。

电子压制和信息链条是另一个关键点。有报道指出,歼-15D或者基于歼-15D的电子战型歼-15DT,在某些电子对抗任务上被看成有比较强的能力。这类机型负责干扰、情报压制、保护编队的信息通道。战场上,一旦预警—指挥—打击链路形成并稳定运行,单机隐身就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

地理与纵深也得提。日本离对手很近,这决定了它在遭遇大规模饱和打击时的退让空间有限。出云能在近海活动,但一旦对手发动岸基、海基的饱和攻击,护卫圈的脆弱点就会被放大。火力饱和、弹药连发之类的手段,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战场节奏,不需要一定要对方上航母编队才行。

还有个例子常被拿来压一压“代差决定论”:印度那起被击落的飞行器事件被一些分析者引用,意思是说在特定情报、战术条件下,较老或较低代次的机型也能对更先进机型造成有效威胁。换句话说,代差不是万能钥匙,战术、情报和配套体系往往更关键。这就像不是你买了豪车就能赢下每一场赛跑,还得看赛道、轮胎和修车厂能不能跟上。

国内学者和评论里情绪比较直接的也不少。像沈逸教授那类言论被广泛传播,有时候话说得比较激烈,像“在极端设想下能把日本从地图上抹掉”之类的说法,会在网上引发强烈反应。这样的声音反映的其实是两件事:一是对地缘安全的担忧,二是对武力投射与防御纵深的重视。有人把这些话当警钟,有人把它当刺激舆论的材料,不管怎么看,说明大家都在认真盯着这些装备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回到出云和F-35B这件事本身,表面上看是填了一个短板——航母平台能挂上第五代舰载机。但真正把这种补强转化成战场优势,需要很多配套环节跟上:预警与侦察能不能实时供给目标数据,舰队防空和反导能不能保障航行区的安全,后勤补给和航母编队的抗损能力能不能承受实战消耗。如果这些环节有短板,几架五代机也难以改变整体态势。

有时候新装备像个新手机,大家都想马上试“黑科技”,但现实里还得装好系统、连好网络、学会用。买了高级相机,不练构图和曝光,拍再贵的器材也出不了好片——这话放在军事装备上同样成立。

来源:山谷间感受灵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