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万人当上“农业CEO”:2025新农人不流汗?种地真能年入30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3:44 1

摘要:前阵子回老家,发现村头的老粮仓改造成了“智慧农业指挥室”,28岁的小杨正对着屏幕调无人机参数。要知道三年前他还是城里的电商运营,现在却成了村里的“农业CEO”,管着3000多亩地,去年分红拿了27万。

前阵子回老家,发现村头的老粮仓改造成了“智慧农业指挥室”,28岁的小杨正对着屏幕调无人机参数。要知道三年前他还是城里的电商运营,现在却成了村里的“农业CEO”,管着3000多亩地,去年分红拿了27万。

这不是个例。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63万新农人升级为“农业CEO”,也就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前说“种地不挣钱”,现在却冒出不少年入30万的案例,这到底是政策吹出来的泡沫,还是真的换个玩法就能赚钱?我找了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CEO”聊了聊,今天就用大白话扒透:这些新农人到底在干啥?年入30万的门道在哪?普通人想入行行不行?

先弄清:“农业CEO”不是农民,是“田地里的老板”

很多人以为“农业CEO”就是“高级农民”,其实差远了。四川崇州早就搞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当地1883名“农业CEO”管着九成以上的耕地,他们的核心不是“种地”,而是“经营土地” 。简单说,传统农民是“埋头干活”,农业CEO是“抬头看路”,两者的差别就像餐馆服务员和餐厅老板。

长沙望城区2025年招“乡村CEO”时说得很明白,这活儿要本科以上学历,得懂经营管理、会搞投融资,还得能做项目策划,年薪15万起,干得好能拿30万 。这要求根本不是给传统农民设的,而是给懂市场、有技术的人留的机会。

我认识的小杨就把这角色说得很实在:“村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理事会定种什么,我负责怎么种、怎么卖、怎么赚钱。以前村民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剩一千块就不错;现在我统筹着干,一亩地能多赚五百,我拿20%的佣金,3000亩地就是30万。”

图鉴1:本土转型派——老把式学新本事,守着土地赚大钱

这类“农业CEO”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懂农活但以前赚不到钱,靠着政策培训和规模化经营翻了身。四川崇州的任建忠就是典型,以前种地、打工都没赚到钱,后来成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着900亩水稻,让村民每亩地稳拿600多分红,自己一年也能赚不少 。

任建忠的赚钱逻辑很简单:靠规模降成本,靠技术提产量。以前农户自己治虫一亩要15元,他找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搞,一亩只要12元;农户请收割机70元一亩,他牵头组团砍价到50元一亩。更关键的是他肯学新技术,种出来的水稻亩产比普通农户多260斤,算下来每亩多赚300多块 。

47岁的王志全更厉害,从装修工转型当“农业CEO”,把80亩地做成3500多亩的规模,还拿到了高级职业经理人证书。他说以前种地是“看天吃饭”,现在是“看数据干活”,什么时候浇水、施多少肥,手机APP上都有提示,根本不用像以前那样拼体力 。

这类“农业CEO”的优势在于接地气,知道土地脾气和村民想法,缺点是容易守旧。但只要肯学新技术、跟上政策节奏,守着自家土地也能年入30万,崇州那边不少资深职业经理人都能达到这个数 。

图鉴2:返乡创业派——带着技术回来,把农产品卖成“网红”

这两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村当“农业CEO”,他们懂电商、会做品牌,把城里的玩法搬到了田地里。王志全的女儿王伶俐就是这样,大学毕业后回村跟着父亲干,不满足于种水稻卖原粮,搞起了“稻虾藕遇”生态大米品牌,还开了线上店,把大米卖出了普通米两倍的价格 。

24岁的王伶俐穿着裙子下田,和传统农民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她管的不仅是种地,还建了稻米展示馆,搞稻鱼种养基地,明年还要加稻田垂钓项目,把农业和文旅结合起来。她说自己的优势是“敢试新东西”,比如通过抖音直播卖大米,一场直播能卖出去以前半个月的量 。

广东的莫丽贤更绝,以前是企业高管,辞职回乡当“农业CEO”,搞“东‘稻’主认种行动”,让城里人选一块稻田,全程看着水稻生长,成熟后直接寄到家,这样一来,普通大米变成了“定制米”,价格翻了三倍还不愁卖。

这类“农业CEO”的赚钱密码是“产业链延伸”,不再只靠卖农产品赚差价,而是做品牌、搞体验,把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绑在一起。他们年入30万的关键不是种得多,而是卖得贵、卖得巧。

图鉴3:外聘职业派——拿年薪干实事,盘活资源当“操盘手”

还有些“农业CEO”是外聘来的“职业经理人”,不算真正的农民,更像乡村产业的“操盘手”。长沙黑麋峰村的邓魁峰就是如此,被村里聘来当CEO后,没种过一天地,却靠搞音乐节、稻草节,把村里的闲置民宿全部盘活,让村民年收入多了两万多。

这类“农业CEO”的核心任务是“盘活资产”。望城区招的“乡村CEO”明确要求负责盘活村集体资产、策划运营项目,薪酬是“基本工资15万+绩效奖金”,干得好绩效能拿15万,还能评区级骨干人才,享受住房、子女就学福利 。

他们的工作更像企业高管:先调研村里有啥资源,比如闲置厂房、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再做规划,比如把厂房改成加工车间,把农产品做成预制菜,把自然风光变成旅游景点;最后找投资、搞运营,让资源变成现金。昆明就专门联合高校和企业培训这类人才,就是看中他们能给乡村带来新思维。

揭秘:年入30万不是神话,但有3个“硬门槛”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问:“我也想当‘农业CEO’,能赚到30万吗?”实话实说,有可能,但得跨过三个门槛,不是谁来都能成。

门槛1:得懂“规模化经营”,单打独斗没戏

崇州的“农业CEO”能赚钱,核心是搞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管理,形成规模效应 。要是还像以前那样种三五亩地,再懂技术也赚不到大钱。现在政策鼓励土地流转,想当“农业CEO”,得先学会发动村民入股,把小地块拼成“大田”,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门槛2:得会“算经济账”,不是只懂种地

以前种地是“种出来再说”,现在当“农业CEO”得“想好再种”。湖南辰溪县有个“农业CEO”去收柑橘,发现有农户打了糖精,直接拒绝收购,他说“坏了口碑以后更难卖”。他先帮村民搞GAP认证,按出口标准种柑橘,虽然前期麻烦,但收购价提高了50%,村民和自己都赚钱。

门槛3:得借“政策东风”,学会拿补贴省成本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了三大农业机遇,智慧农业设备租赁有30%政府补贴,预制菜冷链有政策扶持,碳汇交易还能额外增收。成都有个“农业CEO”租无人机打药,本来一天要花2000块,拿了补贴只花1400块,一年省下来的钱就有好几万。不懂政策、不会申请补贴,成本降不下来,利润自然少。

泼冷水:别光看赚钱,这3个“坑”得先想明白

“农业CEO”看着风光,但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不少人兴冲冲入行,最后亏得血本无归。这三个坑必须提前看清:

1. 不是“坐办公室指挥”,得能吃苦接地气

有人以为当“农业CEO”就是玩手机、开开会,其实根本不是。小杨刚回村时,村民不相信他,觉得“毛头小子懂啥种地”,他连着半个月帮村民浇水、施肥,晚上开村民大会讲规划,才把大家说服。农业是慢生意,没有耐心和体力,根本撑不下去。

2. 风险比想象大,靠天吃饭的问题还在

就算搞了智慧农业,也躲不过天灾。黑龙江有高标准农田,遇到极端天气照样减产。有个“农业CEO”种了1000亩小麦,快成熟时遇冰雹,一下损失几十万,还好他买了农业保险,才没彻底垮掉。搞农业必须留足风险准备金,不然一次意外就可能血本无归。

3. 政策虽好,但不能全靠“输血”

现在各地都有“农业CEO”扶持政策,给补贴、给培训,但这些都是“输血”。长沙望城区的“乡村CEO”聘期只有1年,得拿出真业绩才能续聘 。要是只会靠政策补贴,不会自己“造血”搞经营,政策退坡后根本活不下去。

结尾:种地能成“香饽饽”吗?

以前说“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现在63万“农业CEO”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个说法。他们证明种地不是“没本事的选择”,而是能靠技术、靠脑子赚钱的职业。

但也得明白,年入30万的“农业CEO”只是少数,更多人还在摸索中前进。这个职业的崛起,本质是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凑到了一起——政策让土地能集中,技术让种地更高效,市场让好产品能卖高价。

你身边有回村当“农业CEO”的吗?你觉得这是真风口还是虚热闹?要是让你选,会愿意回村当“农业CEO”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给想入行的人提提建议。

来源:宁静致远一点号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