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攻破南京后,城中妇女饱受凌辱荼毒,看事件亲历者的真实讲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1 14:50 1

摘要:天快要黑下来了,人心却早已乱作一团。说实话,这一仗,不光是兵戎相见,更像是天京这座城的命运与灾难正面杠上的那一刻。你站在城门外,估摸着也能闻到血腥夹着火药的气味。可谁能想到,三年围困的结局竟是这样一场人间炼狱——外头清军磨刀霍霍,里头太平军饿得东倒西歪,还剩几

天快要黑下来了,人心却早已乱作一团。说实话,这一仗,不光是兵戎相见,更像是天京这座城的命运与灾难正面杠上的那一刻。你站在城门外,估摸着也能闻到血腥夹着火药的气味。可谁能想到,三年围困的结局竟是这样一场人间炼狱——外头清军磨刀霍霍,里头太平军饿得东倒西歪,还剩几口气。偏偏这两拨人等死死咬住了最后的希望,好像争的是一条命,其实拼的却是整个时代的脸面。悬着的刀,落下的火,天京的那一天,成了整个中国几百年都绕不开的噩梦。

三年前,清军绕着南京画个圈,日夜不休,要把这城熬干。江南的梅雨打在城墙上,老百姓根本盼不到天亮。外面的士兵,饿一顿多吃一顿少,窝在帐篷里磨嘴皮子:“什么时候能混到赏钱,讨个老婆?”城里太平军,原本也是些热血青年,只是拖到后来,连饭都吃不上,哪还顾得上什么理想。日头一轮又一轮地挂、月亮冷冷地照,城墙上尸骨添了一层又一层,没人有多余的力气去数。

到了那个六月正午,曾国荃也是个硬汉子,见惯风雨,一声“点火”扔出去,谁都知道没得选择。轰的一响,太平门就像纸糊的似的塌了下来,那叫一个壮烈。可更惨的是,那400多先锋朱洪章部,离得太近,都被炸成碎片。人没了,剩下的勇丁眼也不眨,踩着鲜血往豁口里冲,“混过去就是命”,哪管什么同袍、什么兄弟。巷子里切刀子似的喊杀,谁能分得清谁是敌人谁是亲人?太平军这会儿已经饿到脸色发青,刀都抬不动,根本拦不住外头杀红眼的清军。

讲到这里,才算是真正涌进地狱的大门。清军衣服都破了,嘴里骂着三年没发饷银,“这回可得捞点!”官员们装作没看见,士兵们疯了一样地去掀门板、翻箱子、抢首饰,抢完烧,烧完再抢。刚攻进来时都还是自家汉子,转眼下手不认人,什么王府官衙民居,都成了火把——哪里有钱烧哪里,哪家有女人就进屋。天刚黑下来,整座南京就成了烈焰里的迷宫,按着痕迹找人只剩一道道焦黑的墙。

闲话一句,其实太平军当年攻进南京时也没闲着,怎么打,怎么抢,怎么烧,正义混着仇恨,最后都一锅烩。南京本是个繁华地界,商号、书院、茶楼遍地,万家灯火。可战火过去,最怕的是那种翻江倒海的劫难,让人生死都变得不值钱。十天烈焰,最后还是等天上下了场瓢泼大雨,才把鬼火浇灭。那一刻估计没人还指望能活着数清损失——那些丢了家的,丢了命的,都成了那火里的无名骨。

你要说这场乱真的最叫人心疼的,还得数那些女人。兵乱里,命贱得像土,可女人却是最难叫人喘口气的。赵烈文是个目击者,他在日记里絮絮叨叨:清军像群饿狼,闯进民宅就没有个“分寸”,什么规矩、礼义,全丢在血泊里。有时妇女在街头哭得撕心裂肺,清兵拽着头发拖走,“拽曳”两字,你只要琢磨琢磨,就觉得不开口也能听见那凌乱的惨叫。

还有糊涂事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发生。湘乡县的志书里明明白白地记着——黄淑华这一年也是个苦命人,本以为清兵打进南京能除去太平困厄,哪知道过了两天,乱兵进了家门,先把她两个哥哥杀了,又搜屋,找到她。她弟弟扯着她衣服不撒手,母亲跪地求饶。清兵冷冷回一句:“从贼的都得死,这是主帅的令。”转眼连母亲与弟弟也都命丧当场。家门不敢闭眼,长嫂赶来,也没多喘口气,被清兵抡刀带走。黄淑华只剩下自己,眼泪流干了,也叫不出声来。

有时候人心黑得能出油。黄淑华被强掳上了船,还算“幸运”,那清兵邪笑着说:“我喜欢你,不会杀你。”听起来可怕得很。屋里的锁还没凉,她就被带着溯江而上。途中还有两个命苦的南京姑娘,一人姓金,实在熬不下,趁夜黑投江死了——人间极苦,命果然不高贵。黄淑华因此保住了最后的体面。船一到湘乡,她就悄悄把自己的冤情写成两份,分别藏好与贴在客栈墙上。还题了一句悲壮诗,“我宁死不辱”,心里有一口气,哪怕到了绝路也不输给命运。

结果第二天,黄淑华硬是设计杀了掳她的那个申姓清兵和另一个随行兵匪。她自己也没有多想,悬梁而亡,算是把最后一点尊严捍卫了下来。至此,命运把她碾进尘土,可是故事远比想象的沉重。

再讲回来,你提赵烈文那句“妇女四十以下无一人不失”,听着像冷统计,其实不过是乱世真的太没人情味。老母亲拼命护着女儿儿媳,最后尸体横陈街头,婴儿也没能逃过断命的结局。去年还在巷口抓泥鳅的小姑娘,今年可能就被裹挟进了清军队伍,不知去向。那些女人逃命不过是镜花水月,黄淑华的“仲嫂”,至今杳无踪影。南京的地面,血和雪一般冷——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奋力抵抗后没能挣脱的老人和幼儿。

事到如今,清军烧杀抢掠,上头也不管下头。谁是太平党的,谁倒霉;谁撑着清王朝,也不见得能活得长命。黄淑华其实是倾向清军的,可到了头还是吃了这个苦——世道乱的时候,哪个身份都不值钱。等一个月过去,南京还在乱哄哄地打杀,互相火并,挖地三尺搜银钱,谁能把这一笔糊涂账理得清?

或许,我们现在再琢磨那一场劫火里的呐喊,心里也会泛起疑问:悲剧是不是总在“正义”与“敌人”模糊的缝隙发生?黄淑华的冤情写在血泪里,旁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知晓。而那些消失的小人物,还有没有可能,等天京的废墟翻新时,被谁想起?有时候,这世道就是这样,能活着的人小心翼翼,能死去的人留下满城的叹息。南京阑珊烟火,大雨之后——谁还记得,烈焰燃尽,也烧不掉苦难的影子。

来源:窗前的风铃一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