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海著名博主徐祥更新发帖:有空都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菜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3:53 1

摘要:第二天他亲自上线,只发了一张照片:一碗菜肉馄饨,汤面浮着葱花。

一条“拔管去世”的假消息,让200万上海网友集体失眠。

那天夜里,徐祥的小红书评论区被蜡烛刷屏。

有人晒出医院定位,有人贴出心电图,还有人哭着说上海话要绝版。

第二天他亲自上线,只发了一张照片:一碗菜肉馄饨,汤面浮着葱花。

配图两个字:还热。

点赞瞬间破十万。

徐祥是谁。

90后,上海崇明长大,沪剧院辞职,专拍沪语短视频。

他把弄堂里的讨价还价、爷叔的麻将经、阿姨的相亲秘籍剪成段子,一条最多两分钟,却能让本地人笑出眼泪。

两年零四个月,粉丝从三千冲到两百零七万。

有人每天睡前刷他视频,觉得听不到上海话就缺口气。

六月底,他突然停更。

第七天,谣言来了。

营销号说他在按摩店被按爆血管,华山医院抢救失败。

配图是模糊担架。

消息像热油里泼冷水,噼啪炸开。

有人跑到剧院门口献花,有人给派出所打电话问命案。

徐祥其实在家,颈椎旧伤复发,医生让他少看手机。

他躺着,窗外堆满外卖奶茶,全是网友点的。

七月三号,他更新。

没滤镜,没字幕,纯素颜。

他说让家人拍一段,自己坐起来吃馄饨。

镜头晃,他手抖,还是把整只塞进嘴里,汤汁顺着嘴角滴到病号服。

视频十五秒,播放量一千八百万。

那天起,大家不再追问生死,只问馄饨哪家买。

评论区变成上海美食地图。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方言可以救命。

一个在国外读书的上海女生留言,说看完视频立刻订机票回国,落地第一件事去楼下老店吃馄饨。

她怕再晚一步,连味道都忘掉。

徐祥把这条留言读了五遍,截图存在手机里。

他说原来自己不是拍段子,是在帮大家保存家乡存档。

徐祥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叫“来不及”。

里面存着三百多条没剪完的素材。

老裁缝讲旗袍盘扣,老克勒跳伦巴,还有位九十三岁的浦东阿婆唱哭嫁歌。

他原计划今年拍完,做成系列。

病倒那天,他刚拍完城隍庙卖梨膏糖的大伯,镜头里大伯敲糖刀,嘴里唱着“小嘛小二郎”,画面热乎。

现在这条素材躺在硬盘,像没加火的馄饨,生得发硬。

医生给他开三句话:不许熬夜,不许低头,不许激动。

他把三句话写成便利贴,贴满卧室。

粉丝把这三句话印成手机壳,销量奇高。

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复出,他说先把馄饨吃完。

不是玩笑,他真把上海能买到的菜肉馄饨吃了个遍,每吃一家就在小红书打分,从皮厚度到肉馅咸淡,全写清楚。

网友跟着打卡,店店排队。

老板们把徐祥的照片贴在门口,写着“本店被徐老师翻牌”。

他哭笑不得,说自己成了馄饨界财神。

有人担心他吃成三高,他说不怕,怕的是上海话没人说。

他统计过,一条沪语视频,平均播放量比普通话低三成,但完播率高一倍。

看懂的人舍不得走,看不懂的人直接划走。

他把这个发现写进笔记:方言不是流量密码,是留人咒语。

他打算养好之后拍长视频,十分钟,纯沪语,不带字幕,逼大家沉浸式学。

有人劝他别冒险,他说再晚几年,年轻人连“阿拉”都听不懂,到时候拍什么都没用。

徐祥算过一笔账。

过去一年,他收到一千二百条私信,问上海话怎么学。

有人要结婚,想给外地岳父来段敬酒词;有人孩子两岁,想教第一句上海话;还有人在国外,想给去世的爷爷烧段沪剧。

他一条都没回,不是不想,是回不过来。

病中他把这些私信全看了一遍,边看边哭,像欠下巨额债务。

他说等身体允许,开直播,从零教,每周两晚,不收钱,当还债。

九月十二,他发了一张最新体检报告,指标全部正常。

配文只有三个字:回来了。

评论区瞬间盖楼,有人晒出请假条,说等他开播就调闹钟;有人把微信头像换成馄饨,集体迎接。

那天夜里,徐祥把电脑打开,剪了一条三十秒预告,没配音乐,只有他自己的心跳声,砰砰,砰砰,像弄堂里传来的剁肉馅。

视频最后,他对着镜头说:再等我十天,一起把来不及的补上。

有人问他最怕什么。

他说怕下次倒下时,硬盘里的素材还没剪完,怕阿婆的哭嫁歌没人会唱,怕弄堂,怕上海话只剩外卖软件里的“谢谢”。

他说自己不是博主,是搬运工,把声音搬给未来。

再不做,就真的没了。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保存,转发,开口说。

来源:自在小鱼w5Z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