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讲法治这块的新安排。之前不少残疾人朋友遇到麻烦,比如找工作被歧视、出门无障碍设施被占,要么不知道找谁帮忙,要么跑好几趟也没个准信。这次新政策明确了:每个社区都得设“残疾人权益服务点”,配专门的帮办员——不用跑司法局,在家门口就能问“遇到这事儿该咋收集证据”“
咱今天聊点和残疾人朋友直接相关的事儿:11月起要落地3个新政策,法治、医疗、应急这三块都有实打实的调整,都是能让日子更顺的实在事儿,咱一条条说清楚。
先讲法治这块的新安排。之前不少残疾人朋友遇到麻烦,比如找工作被歧视、出门无障碍设施被占,要么不知道找谁帮忙,要么跑好几趟也没个准信。这次新政策明确了:每个社区都得设“残疾人权益服务点”,配专门的帮办员——不用跑司法局,在家门口就能问“遇到这事儿该咋收集证据”“找谁能管”。
而且要是涉及残疾人的纠纷,比如单位因为残疾降工资、商家不让导盲犬进,法院会优先处理这类案子,还能申请“简化流程”。举个例子:以前你要是被单位歧视,可能得自己跑劳动仲裁、找律师,现在社区服务点的帮办员能帮你整理材料,直接对接免费的法律援助律师,甚至诉讼费都能申请减免——就是不让你因为“怕麻烦、怕花钱”,把该有的权益咽回去。
再说说医疗保障的升级。残疾人朋友看病、做康复,最愁的就是“报销少、花得多”,这次政策把俩实用事儿落地了:
一是康复项目能报销的更多了。以前像脑瘫孩子的语言训练、肢体残疾朋友的辅具适配训练,不少地方不在医保里;11月起,全国统一把20项康复项目加到门诊报销里,报销比例不低于70%。比如你配个矫形器,以前自付得花大几千,现在最多掏三成,压力能小不少。
二是家庭医生能上门服务了。每个残疾人家庭都能和社区家庭医生签“专属服务包”:行动不方便的,医生每月上门量血压、教你咋用药;有精神障碍的,医生定期上门随访,还能帮着联系心理疏导的资源。不用总往医院跑,在家就能把基础医疗和康复顾上,省了不少折腾。
最后是应急保障的新规矩。之前遇到火灾、暴雨这类突发情况,残疾人朋友因为行动、沟通不方便,很容易陷在危险里。这次政策把俩事儿定死了:
第一,社区得建“残疾人应急台账”。把每个残疾人的家住哪、是啥残疾类型、紧急联系人是谁、需要啥辅助工具(比如轮椅、导盲杖)都记清楚。万一有紧急情况,救援人员能直接查到“这家有位坐轮椅的朋友,得先把单元楼的无障碍通道清出来”,不用等家属打电话才知道情况。
第二,公共场所的应急设施得“适配”。比如地铁站、商场的应急避难所,必须留够轮椅能停的地方,还要有手语的应急广播;小区单元楼里得装“紧急呼叫器”,一按就能直接连到物业和社区应急中心——以前遇到事儿可能喊半天没人听见,现在按个按钮,几分钟就能有人来搭把手。
其实这三个政策,说白了就是让残疾人朋友过日子能少点“堵心事儿”:维权不用愁没人帮,看病康复不用愁花太多,遇到急事不用愁没人管。
你身边有没有残疾人朋友碰过类似的麻烦?这几个政策落地后,你觉得哪条最能帮上忙?或者你还有啥想打听的细节,咱评论区一块聊聊~
来源:小白爱生活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