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人108-122输给开拓者。里夫斯这场又是猛得离谱——39分09秒上场,22投命中13球,三分8投中3,罚球14罚12中,拿到41分、4个篮板、5次助攻、3次抢断,但同时出现了8次失误。
湖人108-122输给开拓者。里夫斯这场又是猛得离谱——39分09秒上场,22投命中13球,三分8投中3,罚球14罚12中,拿到41分、4个篮板、5次助攻、3次抢断,但同时出现了8次失误。
比赛是10月28日晚的常规赛,一开场两队你来我往,节奏还行。里夫斯从头就被当成了点火器,他拿球就冲,频繁往篮下撞、压对方犯规,所以这一晚被罚到罚球线上的次数特别多。14次罚球上去,进了12个,这说明他在禁区里的侵略性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瞎投的那种火力。外线他也没客气,八次三分出手干了三个,命中率不算顶尖,但合着内线和中距离补回来,分数就堆起来了。
说点更细的,这场里夫斯上场时间接近整场,39分钟多,出手22次命中13球,得分很漂亮,但那8次失误也不少。几个回合里你能看见他的强点和短板同时出现:一会儿是硬生生冲破防守拿到两分或造成犯规,一会儿是被夹击后传球失误或者运球被截断。防守端有亮点,3次抢断说明他不光进攻端忙,防守也在拼,但缺点也很明显——控球时的决定有时候不稳,尤其是对方加强换防后,他不得不摇摆在持球终结和分球之间,结果就有几个回合没站住脚。
比赛进程上,下半场成了转折。开拓者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把防守重心往里夫斯身上偏,换防、夹击都来了,试图把威胁从他身上剥离。湖人这边没有立刻找到第二得分点,队友有时能接上节奏,有时跟不上,这就给了开拓者追分的机会。随后出现了连续的失误和几次关键进攻未果,比分慢慢被拉开。对方抓住机会靠快攻和外线把差距拉到两位数,镜头里能看到他们末节打得更像团队篮球,湖人则还是更多靠里夫斯个人创造。
把目光放远一点看,里夫斯这两晚数据很扎眼。背靠背两场合计92分,这样的强度不是谁都能扛得住的。自从2007年科比那阵儿之后,湖人队里也鲜有人能在连续两场中砍这么多分。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他状态好、敢打敢拼;另一方面是球队在短时间内把进攻重任压在一个人身上。这种做法短期能带来高分和观感,长期来看对体能和伤病风险是一笔账,教练组肯定会记着算。
再看战术角度。这场湖人的进攻明显围着里夫斯转。他拿球的回合里制造威胁多,其他球员的得分方式就显得分散,没形成足够的轮换和稳定的二号得分点。开拓者调整后,防守轮换和篮板争夺做得更好,抢下几次关键进攻篮板并转化为二次进攻,给了他们延续得分的机会。比赛里有几个关键节点:一次是下半场中段开拓者收紧对里夫斯的包夹,迫使他传球;接着是湖人接连出现几回失误;最后开拓者在末节打开外线投射,几波攻势把差距稳住并扩大。
看他个人数据可以更细致:22投13中,命中率不低;三分8中3,外线不算稳定;罚球14中12,说明对抗中确实给对手制造了犯规压力;8次失误则是个警示,关键时刻这类失误会把主动权送人。篮板4个,作为后卫这个数字可以接受,但在对抗性强的比赛里,防守篮板和被动失误都会影响球队的节奏。5次助攻体现出他在串联上也有一部分贡献,但和他出手次数比起来,更多还是自己终结。
比赛现场能听到两类声音:一部分球迷为他鼓掌,记住那些强攻和关键命中;另一部分在比分被拉开后开始叹气,提到那些被抢断或失误的回合。数据板上那些数字是冷冰冰的事实,但它们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既亮眼又有问题”。这类表现常常会被媒体放大,得分榜上会写他的41分,赛后讨论里也会把背靠背92分拿出来对比历史数据。
从球队管理角度出发,教练组要考虑的是平衡。把火力全压在一个人身上能换来短期高光,但教练也不能不考虑疲劳管理和轮换调整。湖人这场把里夫斯放在高强度角色,可能是基于阵容状况和对手对位的临时策略,但如果长期这样做,可能会影响球员的持久性和比赛后期的稳定性。队友能否站出来分担,替补能否提供稳固的得分和防守,这些都是下步要看的方向。
比赛里还有些细节值得写出来:里夫斯几次在高强度对抗中申诉裁判,裁判给出的判罚也影响了节奏;有几回他被夹击时选择强行传出,队友没能及时接球,这类配合上的小失误在比赛里会被不断放大。镜头里也能看到教练在暂停时多次和球员强调轮转防守和控球选择,可见教练也在试图纠正赛场中的短板。
这场输球的结果已经写在比分上:108比122。球馆里有人在离场时还在讨论里夫斯那几次漂亮的突破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失误,话题不会马上停下来。他的41分会出现在赛季数据表里,也会被当成近期表现的一个注脚,但比赛结束的那一刻,记分板定格,观众散场,关于这场如何输掉和哪些细节要改进的讨论还在持续。
来源:知情达理旭日SysgI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