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那句数据出炉开始,展厅就一直热闹。展览本身是9月26日开幕的“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到2026年1月5日结束,免费对外,展出30件埃尔奥拉的文物,其中15件是首次亮相,另外并列陈列了10件中国同时期的出土品。你要把这事儿当成一次文化秀场也行,
展览开幕后不到两个月,参观人次已经超过13万。
从那句数据出炉开始,展厅就一直热闹。展览本身是9月26日开幕的“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到2026年1月5日结束,免费对外,展出30件埃尔奥拉的文物,其中15件是首次亮相,另外并列陈列了10件中国同时期的出土品。你要把这事儿当成一次文化秀场也行,但其实它更像一场现场考古与博物馆实践的联演,学术会和展览互为支撑,人流和讨论都比预期活跃。
说展品,几件容易抓人眼球。那座来自德丹王朝的大型砂岩人像,年代接近公元前一千年,站姿端正,一眼看过去让人想起戏剧里整齐的群像,但雕刻细节里又能看到埃及风格的影子。专家们的判断是,这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多条商贸路线把不同的艺术元素带到了本地,人家在碰撞里自己做了处理,形成了本土化的样子。还有一块纳巴泰王室墓葬出土的丝织残片,颜色、纹样让人联想到更远的织物交流,但现阶段的纤维化学或DNA检测还不能确认它的产地,能不能把它直接往中国丝绸上凑,学界还得打问号。也正是这些未解的细节,把讨论往更深处拉:到底是长期稳定的贸易通路,还是零星的物质往来?是礼物、战利品,还是经商带来的随手物?这些都还需要一步步的证据去拼图。
学术交流会在10月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行,是“2025年郑州·埃尔奥拉考古学学术交流会”的一部分。会里请了沙特方面的专家和中方学者,大家围绕城市规划、文字、贸易路线和宗教祭祀这些具体话题展开,一条条数据、层位对比被摆上来,气氛偏学术,但并不冷场。现场既有高校研究者,也有博物馆一线人员,彼此交换资料、当面问答,讨论不是走过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震中表示,这种把不同文明放进同一比较框架的做法,有利于把看似零碎的材料系统化,推动比较考古学的发展。听起来没那么花哨,但学术方法论的建立对后续研究很关键,这点大家心里都有数。
主办和承办方也是忙得不可开交。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把这次活动说成是把“阿拉伯半岛绿洲文明”和“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对摆出来,让公众看清两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则提到,异域展品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很强,所以馆里特意把中国同期的文物并列陈列,增强观众的对话感。沙特那边则派来了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的几位负责人:阿卜杜拉曼·阿尔苏海巴尼和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总监丽贝卡·富特亲自到场,富特把那座大雕像解读为多文化交流的产物,另一位塔哈尼·阿尔马哈茂德则从旅游角度表示,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并准备中文讲解员方便交流。这种官方层面的互访和语言服务准备,显然是把文化传播和旅游开发放在同一张清单上来做。
现场的具体操作其实很耗心力。文物运输要走保险和安检两道,展柜要做湿度和温控,展区人流得规划好,讲座时间也要兼顾学术与大众的节奏。还有中英阿三语标识、对比资料的准备,这些看似琐碎的环节,实际决定了文物能不能安全到达、能不能被观众读懂。布展和展品陈列上,中沙双方频繁沟通,展品的摆放、解说的语调与深度都要达成共识,尽量避免单方面的解读独占了话语权。
观众构成也挺有意思。有人是专门来看大件雕像的体量感,有人是被那块丝织品勾起想象,家庭观众带着孩子来,孩子们常常比成年人更直接地发问,让大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有学术听众认真记笔记,研究人交换电子资料;也有旅行社负责人在现场观察,考虑把埃尔奥拉纳入下一季的线路。人流、学术、市场这三股力量在一个展厅里并行,互相影响着节奏和后续动作。
合作的更大背景是“沙中文化年2025”。近年来沙特逐渐放宽对外开放,文化和旅游是重点方向,把中国当成重要的客源市场。市场调研显示,中国游客对自然风光、养生和文化体验类产品的兴趣较高,这也促使埃尔奥拉方面在展览和遗址解说上下了功夫,特别是准备中文信息和中文讲解员,试图把展览的故事讲得更贴近中国公众的理解方式。
学术讨论之外,大家也谈到下一步的实际项目:长期展览交换、联合研究、人员互访、技术共享和人才培养。讨论多回到“谁出钱、如何分工、时间表怎样安排”的具体层面,空谈少,落地的逻辑多。比如文物保护技术可以互学,展览交换需要物流和保险团队的长期配合,联合发掘或者样本分析则涉及研究经费和实验室资源,这些都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
在展馆里能看到的现场细节,有排队拍照的人、有认真听讲解的学生,也有研究人员在角落里低声讨论层位与年代对应关系。展览接待量持续上升,评论在媒体和社交平台上蔓延开来,学术上的新思路也慢慢渗入大学课堂和旅行社的规划表里。展览本身像个窗口,把两个地域的历史物件放到一起,让更多人有机会直面那些复杂而又带着未解之谜的实物。
来源:知情达理旭日SysgI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