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避讳“搞钱”?90后律师实话实说如何案源不焦虑丨律新观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7:14 1

摘要:2025年6月,上海市律师协会发布了《2024年上海律师行业大数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执业律师中执业年限10年(不含)以下的律师23016人,占比59.22%;年龄40岁(不含)以下的青年律师21022人,占比54.09%。[1]在《深圳

作者丨律新社研究员 Lemon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90后律师,逾弱冠而趋不惑,适值“而立”之年。

2025年6月,上海市律师协会发布了《2024年上海律师行业大数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执业律师中执业年限10年(不含)以下的律师23016人,占比59.22%;年龄40岁(不含)以下的青年律师21022人,占比54.09%。[1]在《深圳律师行业发展报告(2024)》中,律师执业年限10年(不含)以下的律师占比更是高达68.57%;年龄40岁(不含)以下的青年律师占比高达60.03%,[2]其中,90后律师占到了绝对多数。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90后青年律师已成为律师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庞大组成部分。

对于正值25至35岁、介于而立之年的90后律师群体而言,律师行业的“三五八定律”正与他们的人生黄金期紧密交织。一面是近六成的同辈竞争,一面是稀缺的优质案源,以90后为主力军的青年律师成长话题已然成为律所管理、行业协会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期,律新社研究中心深入对话了多位来自一线律所的90后律师,试图透过他们的真实经历与思考,探寻这一代法律人在理想与现实、传承与创新、专业与商业之间的平衡之道与突围之策,以期为青年律师成长、行业人才培养与律所管理创新提供有益镜鉴。

与70后、80后前辈们开疆拓土的机遇不同,90后律师面对的是一个高度成熟、竞争白热化的执业市场——全国律师总人数已突破83万,[3]法学毕业生数量依旧连年高企,“内卷”从踏入律所的第一天就已如影随形。他们仿佛是律所齿轮中的新生部件,既要承受系统高速运转的压力,又尚未获得足够的润滑与动力(相关内容:2025中国律师业最新数据:83万律师 4.5万律所!10年翻近2倍 向头部聚拢 向海外扩张丨律新观察)。

1. 资源匮乏下的“案源焦虑”

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24年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600余万件,相比2023年的收案4557.37万件,[4]同比增长不足1%,增幅较上年大幅下降。[5]

与此同时,律师执业人数依旧保持着约10%的年增长率。据2024年9月国新办发布数据统计,全国律师总数约75万人;而2025年9月国新办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律师人数已突破83万人,同比增长10.67%。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案源焦虑无疑是大部分律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缺乏资源、人脉、背景的90后青年律师而言,开拓案源更是如同荒野求生——在社交媒体上小心翼翼地经营专业形象,奔走于各大研讨会开拓人脉,还不得不应对众多法律咨询公司“低价揽客”的同质化竞争(相关内容:假律师赚钱,真律师背锅?三部门联合亮剑 43万家法律咨询公司自查十类“乱象”丨律新观察)。

2. 缓慢成长周期中的“成本焦虑”

90后律师执业初期,理想与现实是一道令人迷茫的断层。

法律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慢热型”行业。专业能力的锻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经年累月的案例打磨、经验积累和视野开拓。这段漫长的“学徒期”,构成了青年律师必须面对的“成本焦虑”。也许,当同龄人在其他行业可能已经小有成就时,他们依然在“积累”与“沉淀”中摸索前行。

更现实一些的因素是,西装革履的形象需要成本,通勤交际需要成本,而专业能力的成长却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尤其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与缓慢成长的职业回报之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张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断层,考验着每一位90后年轻法律人的韧性。

许芊芊

浙江京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浙江京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许芊芊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专业化发展与案源开拓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专注于刑事辩护领域的律师,她在执业初期往往面临案源不足的现实压力,而如何在保障基本生活成本与工作支出的同时,持续深耕自己热爱的刑辩专业,便是她当前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身处流量化传播时代,许芊芊和越来越多的90后律师一样,尝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宣传、拓展业务。2024年,她有幸受聘为“上海市律师协会视频媒体出镜律师”,多次参与律协组织的普法宣传活动。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她在公众面前的专业表达能力,也为她打开了更广泛的知名度,赢得了许多新朋友的关注与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源压力。

在专业化道路上,持续而恰当的表达与展示,或许正是年轻一代律师实现专业理想与事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3. “All-in”压力下的“生活焦虑”

律师的时间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数字技术更是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物理界限。

一方面,相较于休息、学习与陪伴家人等私人事项,当事人的商业交易、个人危机、法律纠纷永远拥有更高的优先级。这种优先级并非出于个人选择,而是内卷环境下残酷的生存法则——“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你必须随时准备将个人时间“All-in”给工作,以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随时掉队。另一方面,职业要求他们永远保持理性、冷静、坚强,但无止境的加班、当事人的高期待及案件复杂性带来的压力,构成了对律师身心健康的持续消耗。当体力透支与精神紧绷成为常态,焦虑、失眠、健康等生活问题也随之而来。

与前辈相比,90后律师成长于物质条件更为优渥的时代环境,又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工作的定义似乎更为多元。他们既渴望职业成就的获取,又同样重视情感联结的建立、个人兴趣的满足以及身心健康的维护,普遍期待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实现更积极的平衡。不少律所管理者感到困惑,为什么90后年轻律师的流动性普遍较高,难以长期留任?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代际价值观的变迁,其实也在倒逼律所管理体系向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向演进。

既然执业如此困难,行业如此“内卷”,是什么支撑着90后律师继续前行?

90后律师毫不避讳对“搞钱”的讨论,但他们的“搞钱”绝非简单的物质攫取,更像是在理想主义的沃土里,精心耕耘出的现实主义花朵。

1

理想主义的“内在驱动”

法律不是一份简单的谋生工作,更是一种价值与初心。在攻克一个复杂的交易结构、赢得一场艰难的诉讼、为客户创造出超预期的价值时,所获得的职业成就感与获得感,便是还在摸索阶段的90后律师抵御日常琐碎与疲惫的核心力量。这份初心也被他们内化、具象化于每一个具体案件之中,以内在驱动力让加班研读卷宗的深夜变得有意义,让辩护时的焦灼转化为兴奋,让重复的法律检索在某个瞬间绽放出新的思考路径。

2

现实主义下“同侪共进”

90后身处一个优秀且努力的同行群体中,虽然带来了“卷”的压力,但也创造了强大的学习场域和激励效应。看到同龄人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会激发他们更强的上进心。在律师这个群体中,他们寻找的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彼此印证职业价值的同行者,共同实现自我价值,乃至社会价值。

他们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在时代的激流中“立”住自身,赢得一席之地。更深层次的动力在于,他们渴望亲手去塑造、去实现他们所信奉的那个法律职业的未来,一个既尊重专业价值与商业规律,又不失温度与正义底线的未来。

刘 冲

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冲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感源于客户在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肯定。作为一名90后律师,刘冲在最初独立接触客户时,难免带着几分稚嫩,每当被客户问及年龄,会心生忐忑。直到陆续承接委托,客户的反馈为他注入了强心剂。从客户反馈中了解到,他们在对比了多位律师后最终选择自己的真实原因是,被自己的办案态度、语言说服力、务实作风以及方案可行性所打动。这份认可,也彻底消解了他最初的不安,让他更坚定地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面对客户的信任,唯有报以持之以恒的认真服务,才能最终实现长期合作、长期共赢。年轻律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正是亲历客户信任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全过程,只有真实体验过这一完整的信任建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律师职业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90后律师而言,职业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良好的客户反馈,更在于通过专业实践参与到法治建设的进程之中,成为积极的推动者。

史鹏翔

江苏山水律师事务所律师

江苏山水律师事务所律师史鹏翔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在多年的法学教育熏陶下,他同多数90后律师一样始终怀有坚定的法律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体现在对法律条文的准确理解与适用上,也贯穿于日常工作的细节之中。执业过程中,史鹏翔格外重视具有公益属性的法律服务,例如在敬老爱老专项活动中,他更注重从服务对象的实际困境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帮助老年人识别诈骗风险,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降低维权成本,努力让弱势群体能以最小负担解决最关切的问题,将律师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可感知的社会温度。此外,90后律师还乐于投身数据合规、数字经济等新兴法律领域,面对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地方规范存在差异的现实,他们会主动梳理监管盲区与制度冲突,并通过个案经验的积累,为未来立法完善提供实务参考。这种在具体业务中推动法治进步的过程,亦是90后律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

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90后律师既面临着专业化路径选择、工作与生活平衡、职业倦怠等现实挑战,也拥有着数字化适应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等独特优势。

他们不再简单遵循传统的线性成长轨迹,而是在“三五八”的基本规律下,探索着多元化、跨领域、复合型的成长路径。一些人在专业化深耕中崭露头角,成为特定领域的“准专家”;一些人借助科技工具提升效率,在传统业务模式中开辟新天地;还有部分人开始思考从“办案律师”到“律所管理”“自媒体人”等角色的多元转变。

1. 在细分领域铸就“唯一性”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专业主义本身,才是最硬核的“搞钱”资本。法律服务的边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任何从业者都难以全面掌握所有专业方向。在此背景下,明智的策略在于主动聚焦专业领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特定领域的深入探索中。当客户遇到特定难题,若能首先联想到某位律师的服务,便意味着这位律师已建立起独特的市场定位,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准专家”的身份,带来的不仅是溢价能力,更是职业尊严与成就感。

李开胜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开胜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专业化与精细化是90后律师保持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辨识度的关键。尽管律师总数持续增长,但在各个细分专业领域内,真正能深耕并建立起市场声誉的律师实则凤毛麟角。他自独立执业之初便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始终坚持“质量优先”“专业深耕”的发展路径。其独立承办的第一起案件便入选海华永泰“十大优秀案例”,在2019年认罪认罚制度推行初期,他就成功将一桩量刑建议为5-7年的案件辩护至缓刑;此后又累计五次获评海华永泰全国“十大标杆案例”。他的许多成功案例都得益于对刑法理论的深入运用,例如熟练运用共犯构成理论在不同罪名间寻找辩护空间等,这也让他更加坚信,专业化的刑辩律师更能赢得市场与同行的认可。律师行业正处在优胜劣汰的关键阶段,此时更应逆势而上,将坚守办案质量作为接案的首要原则,90后律师既要在专业能力与意志品格上向前辈看齐,更要发挥独特的职业信仰与时代适应性,承担起属于这一代人的法治责任。

2. 用科技赋能重塑“独特性”

90后律师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习惯于在信息洪流中穿梭,善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但是真正的科技赋能并非仅仅源于对科技的熟悉,更在于能否运用技术思维重构法律服务的价值链,将科技升华为律师脑力与体力的延伸,以及撬动效率的杠杆。

一方面,律师在办案过程中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初审”“初筛”,可通过项目管理工具可视化案件进度,还可利用云端协作平台与客户实时互动,将律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高附加值的核心工作。

另一方面,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中,清晰、独特的个人定位是吸引目标客户的鲜明名片。通过撰写深度行业观察、解读前沿判例、制作短视频普法和直播答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有温度、可感知的内容产品,让专业能力从静态的简历变为动态的、持续的内容输出。这不仅是展示专业,更是构建影响力、筛选同频客户的过程。

刘甜甜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科技能够帮助90后律师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甜甜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真正的平衡不应该靠个人透支硬撑,而是要通过好的方法和工具,为生活腾出应有的空间。具体而言,科技手段能有效减少律师在处理冗杂事务上的时间消耗。同时,律师职业具有诸多特殊性,客户需求的突发性、法律文书的时效性以及案件讨论的复杂性都使得工作与生活难以截然分开,以“融合”的视角看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张力,提升职业与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例如刘甜甜所在的团队常在晚上参加“十所联训”等专业培训,这既属于工作范畴,也满足了她个人对知识拓展的渴望,带来双重获得感。在休闲时阅读一本书或关注一则社会新闻,也可能在后续办案中激发出意料之外的灵感。善用科技工具与摆正“融合”心态能够帮助90后律师在执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李 鑫

上海道朋律师事务所律师

此外,科技也能够为90后律师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上海道朋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鑫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90后律师对新兴事物展现出更强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法律需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成长于这一阶段的90后律师,更能敏锐识别社会变化中产生的新型法律需求和实务痛点。例如随着宠物家庭数量增多与自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相关领域对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律人才需求迫切。而90后律师的日常生活与这些新兴业态紧密相连,能够更自然地理解其运行逻辑与法律盲区,从而快速投入相关领域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此外,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工具的涌现,90后律师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能够迅速将其转化为提升法律服务效率的“法律生产力”,例如善用自媒体平台增强专业曝光、塑造个人专业品牌,在专业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3. 以全球视野卡位“未来性”

“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企业出海的白热化竞争,催生了对涉外法律服务的巨大需求。2025年10月14日,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6]是我国首个针对海外综合服务领域的国家级指导文件,旨在系统性解决企业出海面临的法律、金融、物流、合规等共性难题,也为涉外律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90后律师凭借语言优势、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开放心态,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帮助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还是护航中国资本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两种甚至多种法律文明的“桥梁”,“涉外”都不仅限于外语流利,它要求我们理解不同法系的逻辑精髓,熟悉国际规则与商事惯例,并能站在全球视角为客户设计最优的法律解决方案。

当“而立”之年与律师行业的“三五八定律”在90后一代身上交汇,他们所追求的“立”已不再是达到某个标准化的社会期待,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即便承受着案源、成本与生活的三重焦虑,90后律师坦诚“搞钱”的背后,依旧是对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对职业初心的追寻,并不断尝试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善用科技赋能、开拓全球视野,将自己锻造为一名“难以被替代”的法律人。

属于90后律师的“而立”之年,是与自己的对话与和解;是在这个价值飘摇的时代,依旧能够建立起内心的秩序感;是在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后,依然保有改变的热忱与行动的勇气。

[1] 上海市律师协会:《2024年上海律师行业大数据报告——律师篇》,https://mp.weixin.qq.com/s/FnxLwGmGaMZNLXnsbfzNLA

[2]《深圳律师行业发展报告(2024)》,https://book.yunzhan365.com/mumrm/pory/mobile/index.html

[3] 现代快报:90后女律师多次盗窃超市盒饭和蛋糕,被判刑并吊销律师证,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55728298588766763/

[4] 司法部官网:目前我国有律师83万,仲裁员6.7万人,https://www.moj.gov.cn/pub/sfbgw/sfbxwfbhzb/2025nsfbfbh/202509gzlwcsswgh/202509gzlwcsswgh_mtgz/202509/t20250909_524892.html

[5]《2023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http://gongbao.court.gov.cn/ArticleList.html?serial_no=sftj

[6] 央视网:2024年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600余万件,增幅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https://news.cctv.cn/2025/01/26/ARTIXBMbbQhCMjXCDSWYt8R8250126.shtml

[7] 商务部官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https://www.mofcom.gov.cn/zcfb/dwjjjshz/art/2025/art_c670be6b320043e689f65fbfcc22258e.html

来源:律新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