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1972年美国将琉球行政权移交日本,钓鱼岛争端由此而生。
蒋介石的抉择:国家之殇,还是权力之私?
1. 放弃琉球:一次错失的战略屏障
1943年开罗会议,罗斯福两次主动提出:
“琉球群岛应归中国管理。”
蒋介石犹豫再三,最终只答“中美共管”。
事后问王宠惠,才知本可全权接收,却已无法挽回。
结果:1972年美国将琉球行政权移交日本,钓鱼岛争端由此而生。
一条海峡,隔开了正义与怯懦。
2. 外蒙古独立:雅尔塔密约下的割地之痛
1945年,美苏英在雅尔塔秘密协定中决定:“维持外蒙古现状。”
蒋介石被迫接受苏联条件:承认其独立,以换取出兵东北。
同年10月公投,97.8%赞成独立,在苏军监视下完成。
156万平方公里国土,就此分离。
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情非得已。”
可百姓的命,难道就是可以交易的筹码?
3.花园口决堤:以百万苍生换一时喘息
1938年6月,为阻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
结果:
豫皖苏44县沦为泽国,29000平方公里被淹;
89万平民溺亡、饿死、病死;
日军仅伤亡千人;
宣传部门反称:“日军炸毁堤坝,残害百姓。”
一场人为灾难,成了政治谎言的遮羞布。
4. “以德报怨”:善待侵略者,亏待受害者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定下“以德报怨”政策:
投降日军不称“战俘”,而称“徒手官兵”;
允许携带武器、行李、现金回国;
汤恩伯见松井石根竟鞠躬道歉:“对不起。”
汉口国民党军重阳节给日军送月饼……
与此同时,无数抗日义士得不到抚恤,流离失所。
他在乎的不是民族尊严,而是借日军力量对抗共产党。
5.黄金运台:掏空国库,带走未来
1948年底至1949年,蒋介石秘密将国库黄金分批运往台湾:
第一批:774箱,约200万两黄金;
后续运输累计达450万两,另有银元、外汇、文物无数;
上海解放时,中央银行金库仅剩6180两,不足原来的1%。
老百姓拿着金圆券去兑换,银行无金可兑。
来源:坦荡健康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