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酒泉市敦煌市的法治宣传焕发出全新活力。当古老的飞天壁画与现代法治精神相遇,当严谨的法律条文化为市集街巷的亲切乡音,法治的种子便在人们心中悄然生长。敦煌市打破传统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法治故事,让普法宣传既有创意又接地气,在全市构建起一个
“十四五”期间,酒泉市敦煌市的法治宣传焕发出全新活力。当古老的飞天壁画与现代法治精神相遇,当严谨的法律条文化为市集街巷的亲切乡音,法治的种子便在人们心中悄然生长。敦煌市打破传统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法治故事,让普法宣传既有创意又接地气,在全市构建起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
形式“破圈” 法治宣传焕发新活力
打破传统普法模式,解锁“法治+文化+旅游”新姿势。敦煌市融媒体中心和市司法局联合推出的金牌栏目“敦煌法治在线”吸引众多关注,掌上敦煌APP里的【法治进行时】版块实时“更新”法律干货,3000余条新媒体内容刷爆朋友圈。“敦煌法航”抖音号、敦煌普法在线微信公众号,推出“律师说法”“以案释法”“公证服务”等专栏,用“短平快”的方式传递法治好声音。水幕电影、公益普法电影让市民游客看得饶有兴趣,学得津津有味。2个案例分获省级创新案例、入围全国论坛案例。
阵地“整活儿” 让法治藏在烟火里
把普法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效利用法治阵地,让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彩蛋”。市宪法主题公园获得“省级教育基地”称号;法院法治文化室成为省、地、市认可知名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金融教育展厅、民法典长廊、肃州镇杨家堡村的法治手绘街也都成了“网红打卡地”,随手一拍都能出片。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真正实现了普法从“灌输”到“浸润”的转变,让法治元素融入生活场景,让守法成为习惯,让学法成为乐趣。
普法分众化 法律知识精准“投喂”
干部学法“不掉队”:66家部门单位制定专属学法计划,千余名干部参加全省“百场法治大宣讲”,进一步筑牢了“关键少数”法治根基。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暨“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会,层层压实普法责任,让学法用法工作落地见效。
群众普法“无死角”:80余场乡村培训+50余次公益法治电影展播浸润民心,10余场民企“法治体检”精准护航,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转化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动自觉。
青少年学法“有趣味”: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及“135”学习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法治宣讲校园行”“政法干警包班级”等活动。106场“法治进校园”守护青春,2万本法治书籍、1.6万件文具送到学生手中,“同心圆工作室”成青少年的法治“避风港”。
农村学法“开小灶”: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程,不仅办起全市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技能大赛,还选送15名优秀选手参加省市专题培训,164条普法短视频直推入户,让农户们直呼“涨知识”。
企业学法“不打烊”: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八五”普法讲师团主动“上门服务”,为全市118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预知风险,做好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培训,从合规经营到安全生产,知识点全覆盖,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服务“在线” 纠纷化解效率“拉满”
通过“普法+治理”双管齐下,以务实举措筑牢平安防线。全市6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了基层法治建设的全覆盖;精心打造的5家特色调解品牌高效运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化解服务;累计调解各类纠纷70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办理的1644件法律援助案件,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甘肃省司法厅供稿)
来源:甘肃政法陇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