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清蒸黄鱼的鲜香遇上生态养殖的智慧,当蜜橘的清甜蕴含无损筛选的精准,一席别开生面的晚宴,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展台。10月29日晚,作为2025年Sci2U科普大会系列科普活动之一的科学餐会,在浙江台州临海市举行。
当清蒸黄鱼的鲜香遇上生态养殖的智慧,当蜜橘的清甜蕴含无损筛选的精准,一席别开生面的晚宴,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展台。10月29日晚,作为2025年Sci2U科普大会系列科普活动之一的科学餐会,在浙江台州临海市举行。
这场“科技+美味”的盛宴,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台州市科协、临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临海市科协承办,让来自20余个国家的世界科技传播学会成员以及护水者联盟成员在舌尖上品味到科技创新的力量。
本次餐会从全省农技成果及浙江援疆农特产品中精选食材,设计成包含1道前菜、4道主菜、1道点心在内的共10道菜品。在绿色浙江创始人忻皓与来自津巴布韦的绿色浙江会员米莱的共同主持下,每一道佳肴背后的农业科技故事被逐一深度解码,这不仅是对味蕾的犒赏,更是一次对科技赋能农业的深刻体验。
“大家手边这杯饮品,是来自浙江仙居杨梅科技小院的杨梅汁,还有浙江玉环文旦科技小院的文旦汁——都是用当地特色水果,靠科技培育出的优质品种鲜榨的。”餐会序幕在共同举杯中徐徐拉开,首道登场的蒜香黄油西兰花,其脆嫩清鲜的口感背后,是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旭及其团队在西兰花新品种选育上的攻坚克难。他们利用转基因、远缘杂交等尖端技术,成功培育出“台绿”系列西兰花品种,并创新“三控一补”高产制种技术,解决了高产制种的瓶颈问题,让优质的西兰花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随之而来的老菜脯蒸黄鱼,其鲜甜本味则得益于浙江椒江大黄鱼科技小院的智慧养殖。科技小院专家朱丹介绍,他们通过政企校共建的产业创新平台,利用椒江咸淡水交汇的独特优势,模拟野生环境,并运用智能系统监测水温水质、精准投喂,成功培育出体形梭长、色泽金黄、肉质呈蒜瓣状的优质大黄鱼,保留了黄鱼的本真风味。
而一盘金黄诱人的临海蜜橘,更是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典范。临海蜜橘科技小院的冯晓璐登台揭秘:蜜橘产区位于北纬28-29度的黄金生长带,小院通过“完熟栽培技术”确保果实风味达到巅峰,并采用“交替结果”生产技术让果树休养生息。更引入信息化智能无损分选机,对蜜橘的糖度、酸度、大小进行精准分级,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标准化生产”的跨越。
尤为特别的是来自新疆阿克苏的黑木耳,它承载的不仅是风味,更是一段“戈壁生金耳”的减贫佳话。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党支部书记、省第九批援疆干部叶祥发将这朵诞生于天山脚下的黑木耳带到餐会,他曾任浙江“万亩亿元”减贫工程技术组组长,从利用废弃树枝的实验开始,最终通过现代化的菌棒厂和帮扶模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创造了产业奇迹。这朵黑木耳,不仅富含营养、带有独特果香,更是浙江科技援疆、精准赋能的扎实成效。
此外,宁波大学青蟹科技小院吴清洋分享了青蟹的选品与保鲜科技,浙江临海对虾科技小院秦选剑揭示了老菜脯蒸对虾背后的养殖奥秘, 浙江大学茶研究院潘亚妮讲解了如何以科技优化“以茶入菜”的风味,白水洋豆腐工坊潘璐璐则展示了科技如何让传统豆腐品质更稳定。
“希望大家在感受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同时,也能爱上这些有传统味道的中国菜。”这场科学餐会,远不止于一次味觉享受,它巧妙地打破了实验室与餐桌的界限,让参与者真切感受到科技是提升生活品质、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科技的种子在广袤土地开花结果,最终化为盘中的美味与农民的笑容。这不仅是一场展现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盛宴,更是在杯盏交错间诠释了科技守护人间烟火的恒久温度。
来源:老王说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