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部件模式下,华为提供 AI、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连比亚迪、小鹏等自研能力较强的车企也会采购;HI 模式中,车企主导整车设计制造,华为提供智能驾驶等技术方案。
2021年,上汽集团陈虹一句 “上汽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汽车行业讨论的焦点。时隔四年,风向突变。
2025年9月,上汽与鸿蒙智行联合打造的上界 H5 预售一周小订破8万台,看似火爆,实则暗藏隐忧:正式上市一小时大订仅1万台,远低于预期。
而 “买华为支架需多付几万元” 的操作更引发外界质疑。显然,曾打造出问界爆款的华为,并非上汽的 “速效救心丸”。
如今,向华为 “交出灵魂” 的车企早已络绎不绝,华为已与超30家国内外车企建立合作,涵盖主流国企、民营车企及丰田等海外巨头。
华为虽声称不造车,却通过三种合作模式深度绑定车企:
零部件模式下,华为提供 AI、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连比亚迪、小鹏等自研能力较强的车企也会采购;HI 模式中,车企主导整车设计制造,华为提供智能驾驶等技术方案。
鸿蒙智行模式则更进一步,华为深度参与整车定义、产品设计及渠道销售,市面上的赛力斯问界、奇瑞致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上汽上界均属此类,广汽即将推出的启界也将加入这一行列。
为何众多车企甘愿让渡 “灵魂”?核心原因在于品牌与现实困境的权衡。
阿维塔为打造独立品牌,选择了主导权更强的 HI 模式;而上汽、北汽等国资车企拥有丰富合资经验,不介意与华为共创新品牌,鸿蒙智行成为其最优解。
赛力斯的转型堪称鸿蒙智行合作的典范。2016年,主营微型货车的东风小康(赛力斯前身)登陆 A 股,市值仅51.7亿元,新能源转型屡屡碰壁,2020年新能源车仅售732台。
2021年牵手华为后,其股价飙升至千亿市值,更名赛力斯后推出的问界系列更是大获成功,2024年市值突破2000亿。这场合作成为中小型车企与技术巨头相互成就的典范,余承东多次公开感谢赛力斯的率先信任。
相比之下,奇瑞的合作更多是未雨绸缪。作为造车第一梯队,奇瑞2024年销量达260.4万台,但新能源渗透率仅22.4%,远低于市场平均的45.7%,且海外市场增速被比亚迪、吉利等友商反超。
恰逢港股 IPO 关键期,奇瑞亟需借助华为的技术与品牌力,加速新能源转型并构建资本市场认可的发展故事,甚至承诺将所有资源向智界倾斜。
北汽、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则是深陷困境后的破局之举。
2024年,北汽蓝谷连续5年累计亏损300亿元,新能源业务亏损扩大至44.4亿元;上汽销量从2018年的705.2万辆跌至401.3万辆,痛失18年销冠,净利润暴跌88.2%,旗下智己、非凡品牌全年销量仅7万台。
上汽 CEO 贾健旭坦言,汽车行业已进入网状生态时代,与华为合作能借助其流量与渠道优势,实现生态盈利转型。
江淮的处境更为严峻,连续8年净利润为负,乘用车业务持续低迷,失去蔚来代工订单后更是雪上加霜,只能寄希望于鸿蒙智行实现翻身。
然而,随着 “五界” 扩容,华为的资源已捉襟见肘。余承东曾表示资源仅能支撑4家合作方,如今新增广汽启界,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愈发突出。
华为的资源明显向赛力斯问界倾斜,问界不仅率先搭载华为 ADS 4.0 等最新技术,用户门店密度也远高于其他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0万辆,其中问界占比83%。
为缓解压力,华为开始让渡部分销售主权,智界、上界将设立独立销售渠道,自主运营以避免内部竞争。研发端也在控制成本,减少重复投入与定制化开发,但资源紧张仍是核心难题。
除资源分配外,各车企的发展差异还源于自身实力的比拼。上汽上界虽精准定位20万以下 SUV 市场,但20万以下车型盈利难题待解;北汽享界定价偏高,若下探至25万左右有望走量。
奇瑞智界陷入内部车型与鸿蒙体系内的双重竞争,计划推出 MPV 车型寻求差异化;江淮尊界则因定价过高,难以帮助企业实现盈利翻身。
对于华为而言,众多车企的合作既是机遇也是烦恼。一方面,华为有望成为汽车产业链的 “博世”,占据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多数车企不愿像赛力斯那样全面放权,导致华为的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部分合作沦为 “招牌式合作”,反而可能影响其品牌口碑。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华为鸿蒙智行发展的关键。
来源:波波百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