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背后藏着的,不是什么商业机密,而是一种深刻到令人窒息的文化诊断。看懂了这句“非人话”,你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人和“无法理解”的事。
在《天道》那场信息量爆炸的酒局上,有无数金句。但如果你只读一句,我劝你看懂这句——
当韩楚风追问他解散私募基金的真正原因时,丁元英抽着烟,沉默许久,说:“再说,就不是人话了。”
这句话,是看懂丁元英,乃至看懂我们身处的世界的一把“总钥匙”。
它背后藏着的,不是什么商业机密,而是一种深刻到令人窒息的文化诊断。看懂了这句“非人话”,你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人和“无法理解”的事。
第一刀:剖开“伪善的佛”——郑建时的“人话”与“鬼话”
要理解什么是“非人话”,我们先要看看什么是“人话”。
酒局开场,韩楚风就提到了郑建时——这个吃斋念佛的“兄弟”,却在关键时刻投了丁元英一张“不道德动机票”。
韩楚风不解,甚至有些鄙夷。
但丁元英怎么说?他说,建时“不失佛门正本”,只是他的佛根里“只有熔点,没有正智”。
翻译过来就是:郑建时的一切行为,都符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准程序,你根本没法从道德上指责他。
他念的,是求来世福报、保现世平安的“生意经”,而不是普度众生的“佛法”。他的“佛”,是用来包装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约束内心的信仰。
所以,当利益(不得罪德国势力)和情义(帮助丁元英)冲突时,他的“佛”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这在他的世界里,天经地义,甚至是一种“智慧”。
丁元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连生气的情绪都没有,只有居高临下的理解和悲悯。
这就是我们现实中的第一层“潜规则”:很多人嘴上说的都是主义和情怀,心里盘算的却全是生意和算计。 他们用一套冠冕堂皇的“人话”,来掩盖自己那套自私自利的“鬼话”。你如果信了他的“人话”,那你就是那个最大的傻瓜。
第二刀:洞穿“必然的内耗”——由不得你的“文化属性”
如果说剖析郑建时,还只是开胃菜,那么丁元英对“正天集团内耗”的预判,则真正开始触及那句“非人话”的内核。
韩楚风最大的担忧是:“他们要是不内耗呢?”
丁元英的回答,振聋发聩:“这是文化属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为什么“由不得他们”?
原文作者在这里扯了半天儒家,其实根本没说到点子上。丁元英看透的,是一种更可怕的“职场文化病毒”——
在一个“搞人”比“做事”更重要的环境里,内耗,就是最优的生存策略。
你想想,那两位副总裁,就算其中一个想当个“老好人”,想“以和为贵”,他能做到吗?
绝对不能!
因为:
他的下属会逼他去斗。 领导不进步,下属就没前途。那些嗷嗷待哺、等着升职加薪的“自己人”,会把他架到火上去烤。他要是不斗,第一个背叛他的,就是他的嫡系部队。
他的对手会逼他去斗。 权力场上,没有中立地带。你不想斗,在别人看来就是“软弱可欺”。你的退让,只会被视为对方进攻的信号。对手一旦上台,为了巩固地位、安插心腹,第一个要清除的,就是你这个“潜在威胁”。
看明白了吗?在这个“互害模式”的绞肉机里,你根本没有选择。要么你把别人斗下去,要么你被别人斗下去。 这里没有对错,只有输赢。每个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身不由己。
这就是丁元英说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系统性的“病毒”,一旦你进入这个系统,你就会被感染,然后按照病毒设定的程序去行动。这,就是“由不得你”。
终极一问:那句“不是人话”的话,到底是什么?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那个终极问题。
当韩楚风打破砂锅问到底,丁元英犹豫再三,终于说出了那句“不是人话”的话: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有一种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就想找个地儿一个人待着,没有主义,也没观念冲突,相互之间谁都不妨碍。”
这句话,才是丁元英内心最深的孤独与绝望。
他“自卑”和“格格不入”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儒家经典,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那种已经渗透到我们骨髓里的——“圈子文化”和“关系社会”。
在这种文化里:
事情的对错不重要,圈子的内外才重要。 是自己人,错了也是对的;是外人,对了也是错的。
规则的公平不重要,人情的远近才重要。 办一件事,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按流程,而是“找找人”。
个体的价值不重要,你所处的位置和关系才重要。 你是谁不重要,你爸是谁、你认识谁才重要。
在这个庞大而精密的“人情网络”里,每个人都被一张无形的网捆绑着。你想“相互之间谁都不妨碍”,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这张网上的无数根线,你必须学会“做人”,学会“看眼色”,学会说一套做一套。
而丁元英,是一个天生的“规则主义者”和“个体主义者”。 他信仰的是真理、是规律、是“实事求是”。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忍受,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简单、直接、坦诚地交往,为什么总要隔着一层“人情”和“面子”的毛玻璃?
所以,那句“不是人话”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在这个人人都带着面具、靠着关系、说着场面话的“人情社会”里,我活得太累了,我想活得像个“人”,而不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才是丁元英选择隐居古城的真正原因。他不是避世,而是在为一个“正常人”,寻找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栖息地。
写在最后:
《天道》之所以是神作,因为它借丁元英的口,说出了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却又无力言说的困境。
我们一边痛恨着“拉关系”、“走后门”,一边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我们一边渴望着“公平公正”,一边又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小圈子”。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话”和“非人话”的撕裂中挣扎。
丁元英给出的答案,不是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兼容”的活法。
那么,你呢?
当你再次遇到郑建时那样的“伪君子”,当你再次陷入办公室的明争暗斗时,你是否能看懂他们背后的“文化属性”?你是否能找到一种方式,既不被其吞噬,又能守住内心的那片清明?
这,或许才是《天道》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最深刻的思考题。
来源:碧海青天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