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最后的名将、英雄,为何最终却成了叛臣、笑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9:20 1

摘要:他屡破党项,收复河州、渭州,平定凤林关;他击败南诏,收复南岸,并以卓越的才能开发、稳定了安南地区;他坐镇剑南,再破南诏,使南诏不但不敢再犯还要遣子为人;他又屡破黄巢,使黄巢屡次陷入危险之中···

唐朝的历史,将星闪耀、英雄辈出。

其中,最后一位名将、英雄,是高骈。

早期的高骈,可谓是大唐的擎天之柱。

他屡破党项,收复河州、渭州,平定凤林关;他击败南诏,收复南岸,并以卓越的才能开发、稳定了安南地区;他坐镇剑南,再破南诏,使南诏不但不敢再犯还要遣子为人;他又屡破黄巢,使黄巢屡次陷入危险之中···

可以说,风雨飘摇的大唐,在他的支撑下,一度得以继续支撑。

而且,他治理地方又颇得人心,行文诗歌也很受欢迎。

因此,一段时间内,他成了大唐帝国举国追捧的大英雄。

宰相王徽赞许他的赫赫武功,称赞他“材超卫、霍,气盖关、张”。

唐僖宗赞许他的谋略才具,称赞他“继孔明于掌内,坐张仪于腹中”。

在当时的大唐,高骈既是当代的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又是当代的孔明、张仪···

然而,真个是这位大英雄、名将,最后却成了叛臣,并因其背叛而给了大唐帝国致命一击 !

而最后,这位曾经的大英雄,又以有些搞笑的方式可耻地结束了生命,沦为一个笑柄···

当年的名将、英雄,最终却会沦为叛臣、笑话呢,这样的反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高骈是正宗的名将之后,他的祖父高崇文是唐宪宗时期的名将。当年唐宪宗平定西川,就是以高崇文为主将的。

因此,高骈很早就加入了右神策军。而且,因为他既喜欢研习兵家,又喜欢与士人谈论治理之道,更写得一手好诗,备受瞩目。

随后,他凭借着自己全面的文武才能,脱颖而出,成长为参天大树。

1、武力输出,脱颖而出。

唐宣宗即位之初,党项作乱。高骈率一万人戍守长武城,归朱叔明指挥。

党项勇悍,因此,诸将多无功。

唯有高骈所部,常常发起袭击,屡屡打破党项,杀获甚众,脱颖而出。

因此,唐宣宗以他为右神策军兵马使,开始大力任用,给高骈以独当一面的机会。

2、谋略制胜,独当一面。

唐懿宗初年,吐蕃犯边。

天子以高骈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抵御吐蕃。

高骈不但守住秦州,而且,还用谋略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并发起反击,收复了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

3、文武兼资,功在千秋,名震天下。

高骈的高光时刻,在收复与治理安南。

原安南都护暴虐敛财,当地人联合反抗,引南诏入,攻占了交州(今越南河内)。

此后,朝廷多次以重兵攻击,都没有取得进展。

朝廷只好以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负责收复安南事宜。

高骈集结岭南兵马,一面招抚,一面伺机而出,“一战而蛮卒遁去”,收复了安南都护府全境。

此后,高骈开始了对安南的治理。

他不但恢复了民众对大唐帝国的支持,而且,还疏通河道,沟通交、广间的物资运输。自此之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而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内,其前身大罗城,就是高骈主持修筑的。而河内后来能成为越南的政治重心,与高骈当时的经营也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高骈在安南的作为,不但在当时赢得了普遍赞许,而且,对后来越南的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功在千秋。

即便后来高骈名声臭了,后世史家对高骈收复、治理安南的评价也普遍极高!

当时的高骈,军事、政治、经济上皆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果一直有如此发挥,他确实能与为卫青、霍去病一般光耀史册!

此后一段时间,高骈成了大唐帝国的定海神针,大唐百姓的大英雄。

1、治天平,“民吏歌之”。

此后,朝廷召他回京为右金吾大将军。半年后,又唐他为天平节度使。

在天平期间,高骈继续以自己的卓越才能,“治郓之政,民吏歌之”,受到当地人民和官员的一致好评。

2、镇剑南,官民欢悦,威破南诏。

不久,南诏进犯四川,连破数城,四川百姓纷纷逃去成都,四川岌岌可危。

高骈临危受命,前来救场。

当时,成都的官员们担心敌人来袭成都,都不敢开城门,逃进成都的人民拥挤在城内。

高骈不顾部下的反对,果断开门,放百姓出城劳动,放将士解甲生产,完全不惧敌人。

而正在围攻雅州的敌人,听说高骈调来了,吓得赶紧撤围而走,并且主动讲和。

高骈派5000兵追击,在大渡河大败敌人!

看来,此时的高骈,已经到了可以仅仅靠自己的名声就吓走敌人,扭转战局了!

此后,高骈只是进行各类防御部署,南诏就不敢为敌,主动讲和,使得西南安定了下来···

3、屡破黄巢。

黄巢起义期间,高骈又成了黄巢的噩梦。

当黄巢率领10万大军“大掠淮南”时,高骈被调来任镇海节度使,前来镇压。

而“其锋甚锐”的黄巢听说高骈来了,不敢恋战,遂转兵去了福建。

高骈发兵追击,屡破黄巢军,起义军将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等人悉数投降,黄巢再次败走去了广东。

高骈遂向朝廷请示:分兵堵截,自率万人越山追击黄巢。

朝廷拒绝了高骈,高骈只好作罢。

黄巢乃得以打下广州,喘了口气。

这个阶段,高骈的威名可谓到了极点。

不管是南诏还是黄巢,不管他们此前打得多么嚣张,一旦得高骈来了,都选择遁逃,不敢恋战,以至于这个阶段的高骈几乎没有打恶战,都是追击、追击···

高骈,几乎到了只需要报上名号就能“说出吾名,吓汝一跳”的地步。

然而,或许···高骈后来的悲剧,也在此埋下伏笔了。

想一想:高骈提出率军万人独自越过大庾岭追击尚有十万之众的黄巢···可见高骈勇则勇矣,但已经有些轻敌大意了···

不久,在广州喘息后的黄巢,再次发兵北上。

照例,黄巢依然不是高骈的对手。高骈甚至不需亲自出马,只是让部将张磷就大败黄巢!

黄巢困守信州,朝廷调四方兵至,黄巢的覆灭几乎指日可待了!

然而,此时,高骈却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

当时,黄巢不敢与官军硬拼,重金贿赂张磷,向高骈请降。

高骈认为黄巢气数已尽,不愿其他各路军马来分功,遂上奏遣返了诸道之军。

然而,黄巢得知诸道军退,遂“与骈绝,请战”。

高骈大怒,在没有进一步调整的情况下就仓促下令张磷整军进击。

结果,这一次,被逼到墙角的黄巢起义军爆发了绝境求生的意志力,而此前以为大功以成的官军气势已衰,官军大败,张磷被杀!

其实,这次失利虽然不小,但以高骈的实力,远远没有到决定性的地步。

然而··此战,却成了高骈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致命的争吵

取胜的黄巢势力大震,15万大军横渡长江,开始围攻天长、六合等地,兵势甚盛。

这时,高骈虽败,但他仍然拥有很强的势力,并且是唯一一个可能制衡黄巢的人物。

当时的高骈,不但自己有实力,而且,还是诸道行营兵马都统。

如果他将被遣返的诸道军再集结起来,那么,仍然能击败黄巢!

就连黄巢降将毕师铎也劝黄巢:朝廷将安危托付给了您,现在您不积极行动,贼人必为中原大患!

然而,高骈却拒绝再集结诸道军,“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

也就是说,高骈主动选择放弃了统一指挥,而是将帝国诸道兵马各自未战!

而高骈为了给自己的行为辩解,还夸大义军的兵力,推卸责任。

于是,朝廷震怒,派人来责备高骈,并且让高骈继续攻击黄巢。

然而,高骈却直接跟天子杠上了,“遂称风痹,不复出战”,老子病了,不打了!

高骈不战,一时间朝廷无人是黄巢对手,很快,黄巢就连破洛阳、长安,大唐帝国几乎灭亡!

其实,当时的高骈,应当尚没有割据之心,应当还有为朝廷效力之志。

只是,一辈子打胜仗的他,在以低级失误输掉一场大战后,威名受损,一时难以调整。

尤其是被遣返的诸道之军,此时高傲的高骈又有何颜面再把这些人招起来统一指挥?

高骈上书时,只是夸大义军实力,并且推卸责任,实际上就是企图通过朝廷给自己找回颜面。

如果天子圣明,能够安抚高骈,支持高骈,帮高骈重新树立威信,高骈未必不会替朝廷继续干黄巢。

只是,年幼的唐僖宗昏庸稚嫩,只是一味指责高骈,使关系更加复杂微妙了。

一个没有受过挫折,高傲的将军,遇到一个稚嫩昏庸的皇帝,顺利时自然好,一旦遇到挫折,上下不合是必然之事!

此后,黄巢一路北上,攻破长安,僖宗逃去成都。

逃跑路中,僖宗依然对高骈报以希望,封他为东面都统,让他勤王。

然而,高骈虽然让人写了文采飞扬的檄文,并大张旗鼓集结大军,但不过是虚张声势,并没有实际出战。

唐僖宗对高骈遂彻底失望,让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代替高骈。

不久,僖宗又免去了高骈盐铁转运使之职。

也就是说,很短的时间内,僖宗连续剥夺了高骈的兵权和财权,只以虚衔委之。

高骈于是大怒,上表辩解,与僖宗争吵了起来。

两个家伙越争辩越上火,高骈干脆把僖宗与秦王子婴、汉更始帝类比,直斥其亡国之君。

至此,高骈与朝廷彻底闹翻!

做忠臣良将做不了了,那么,就搞割据把!

大阅军师,欲兼并两浙,为孙策三分之计。——《旧唐书》

割据东南,我要做新时代的孙策!

然而···孙策没有做成,很快,他就成了一个笑话!

笑话一般的覆灭

高骈的势力很强大,即便朝廷罢免了他相关职务,他依然能雄踞东南。

然而,毕竟职务被剥夺,名不正言不顺,一些人是要心思活络的。

于是,一些将领离开了高骈。

不过,这些本不致命。

再怎么说,要割据东南,高骈的条件比他类比的孙策可是要好得多了!

然而,孙策要割据东南,用了周瑜、张昭。

高骈不信任其他将领,却选择了方士吕用之,又建立了“莫邪都”的两万人的部队,由吕用之等人统领。

吕用之等人专断独行,排挤高骈旧将。

而高骈的一些旧将,甚至高骈从子高澞等人也都因为得罪吕用之而被杀害了。

因此,高骈部下,人人自危!

不久,高骈为抵御秦宗权,让毕师铎率军驻高邮。

高骈的儿子高四十三郎为了除掉吕用之,散布谣言,称吕用之要除掉毕师铎。

于是,毕师铎遂联合另一黄巢降将秦彦,一起讨伐吕用之,围攻扬州(高骈也在扬州城内)。

吕用之一个术士,哪里会打仗,很快就战败了。

于是,高骈就被毕师铎控制了起来。

这时,杨行密率军来救高骈。

毕师铎与杨行密交战,屡战不顺,认为是高骈暗中行厌胜之术,遂回来杀掉了高骈。

曾经的大英雄、名将,高骈,就如此稀里糊涂,笑话一般的去了···

只能说,此时的高骈,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高骈了。

别的不说,在毕师铎等人讨伐吕用之时,吕用之不是毕师铎的对手,难道高骈本人也不是毕师铎的对手吗?

可以说,此时的高骈,已经完全失常了。

无论高骈如何文武兼资,如何威名远扬,从他沉迷术数,装神弄鬼开始,一切能力都归零了!

高骈,本可以成为真正的英雄、名将,闪耀史册。

最后如同笑话一般的陨落,既是他本人性格造成的悲剧,更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虽有文武才具,但性格不甚成熟,尤其是年少成名又威震天下后,抗挫折能力不足。

而这样的高骈,又遇到了唐僖宗这样更加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昏庸的主子···

顺境时一切都好说,一旦遇到挫折,那就很难恢复了。

他有文武才具,即便不做帝国的忠臣良将,割据东南,成为孙策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挫折之下,居然沉沦迷信,迷信术士,装神弄鬼···

如此,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什么用呢?

来源: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