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成都举办的“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暨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中,一款脑控智能电动轮椅机器人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用户仅需佩戴专用头盔,即可通过脑电波信号直接控制轮椅的转向与行进,实现“所想即所达”的无接触操作模式。
一、序言
• 2025年10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成都举办的“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暨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中,一款脑控智能电动轮椅机器人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用户仅需佩戴专用头盔,即可通过脑电波信号直接控制轮椅的转向与行进,实现“所想即所达”的无接触操作模式。
• 近年来,全球智慧康养领域创新活跃。在各类行业展会中,集成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生物传感的智能移动设备已成为焦点。其中,具备脑机接口控制能力的智能轮椅原型机,展示了通过用户运动意图实现“无接触操作”的可能性,标志着人机交互技术正朝着更自然、更直接的方向发展。这类技术演示,为行动障碍群体的生活质量提升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二、核心定义与技术功能解析
1. 概念界定与发展层级
• 智能轮椅机器人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个技术集成的概念体系。它是在传统电动轮椅基础上,通过融合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先进人机交互技术,以实现更高自主性与安全性的移动辅助机器人平台。其技术发展可分为三个层级:
• 辅助控制层:通过语音、手势、眼动乃至脑电波等多元模态,降低用户的操控负担,核心是改善人机交互接口。
• 增强安全层:利用传感器阵列(如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实现主动避障、防跌落、防翻滚等功能,核心是建立安全冗余。
• 自主决策层:在用户授权下,实现从A点到B点的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核心是提升移动自主性。
• 目前市场上的先进产品多在前两个层级进行融合与探索,而完全意义上的“全自主”运行仍处于特定场景下的测试与应用阶段。
2. 关键技术模块与现状
• 脑机接口控制:非侵入式脑电控制技术已在实验室和展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演示效果。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脑电信号易受环境噪声和用户生理状态干扰,识别稳定性、个体化校准成本以及用户学习门槛是需要持续攻关的方向。当前,它更倾向于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补充交互方式,而非唯一控制手段。
• 环境感知与自主导航: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视觉、超声波)的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是实现复杂环境导航的基础。技术难点在于对动态、非结构化场景(如突然出现的行人、宠物)的实时、精准感知与反应。在室内结构化环境中,该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在室外公共环境,其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 健康状态监测与预警:通过集成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用户心率、体动等关键生理参数的持续性监测。技术的关键在于确保数据的临床有效性与测量精度,并建立可靠的数据分析与报警阈值体系,避免误报和漏报。这使其不仅是一个移动工具,更是一个潜在的健康管理节点。
• 远程协同与数据安全: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允许护理人员或家属在必要时了解设备状态并提供远程协助。此功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机制之上,防止用户位置、生理数据等敏感信息泄露。
三、适用场景与核心价值
1. 目标用户群体
• 行动功能障碍者:包括因脊髓损伤、脑卒中后遗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严重骨关节疾病、高龄导致肌力衰退等群体,他们需要替代或辅助的移动解决方案。
• 需高水平照护者: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自主移动能力的失能、半失能人群,智能轮椅能有效减轻护理者的体力负担,并降低使用者因移动不便而发生二次伤害的风险。
2. 典型应用场景
• 居家与社区环境:适应我国“居家养老为基础”的格局,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移动需求,如室内活动、社区出行等。
• 专业养护与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康复中心内,可形成设备集群,通过管理平台提升照护效率,并用于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评估。
四、产业驱动力、挑战与未来方向
1. 市场驱动与政策引导
•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推动智慧康养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完善医疗器械分类与管理标准,为技术创新和市场规范化发展提供政策框架。同时,资本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增高,推动了研发投入。
2. 面临的核心挑战
•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如何确保在复杂、非预设的真实世界中,所有智能系统都能稳定、可靠、安全地运行,是当前工程实现上的最大挑战。
• 成本与可及性:高端机型因研发成本和先进传感器价格高昂,导致终端售价昂贵,制约了其普惠化推广。供应链优化与模块化设计是降本的关键。
• 人因工程与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老年用户和残疾用户的认知特点与操作习惯,避免因功能复杂而带来的使用障碍。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无感”的服务,而非复杂的操作。
• 伦理与隐私规范:脑控指令、持续生理监测、行踪轨迹等数据涉及最高级别的个人隐私。必须建立贯穿技术设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到使用的全链条伦理审查与隐私保护规范。
3. 未来发展趋势
• 未来的发展将集中于:提升关键技术的鲁棒性;通过跨学科合作深化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推动技术标准化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并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探索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共融模式。
五、免责声明
本分析报告基于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行业技术白皮书、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机器人4S店.中国》市场调研报告及公开的展会信息进行整合与研判。文中所作的技术前景分析与市场趋势判断,旨在提供行业洞察与思考,不构成任何产品推荐或投资决策依据。编写者已力求内容客观严谨,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部分前沿应用的长期效能仍需更多实践验证。
版权声明:报告版权归作者《寰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许可,请勿转载、摘编或用于商业用途。
来源:机器人4S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