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经政务院批准,决定将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明清太庙,移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以此辟为首都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随即,北京市总工会便调派了工作人员进驻太庙,开始了千头万绪的筹备工作。
▌王晓宁
古意森然的文化宫
1950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经政务院批准,决定将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明清太庙,移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以此辟为首都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随即,北京市总工会便调派了工作人员进驻太庙,开始了千头万绪的筹备工作。
筹备组每天都在清除太庙中的荒草与成堆的垃圾。在众人的努力下,荒芜多年的太庙焕然一新。4月中旬,时任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同志,请毛主席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匾额。
1950年4月30日,“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揭幕仪式在京隆重举行,文化宫的建立令昔日的太庙焕发出勃勃生机。5月2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提高首都职工的文化与艺术水平,1950年8月,由市总工会、市文联、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合办的“北京市职工业余艺术学校”在文化宫正式开学。学校开设了文学、戏剧、曲艺、美术、音乐、舞蹈六类课程,并聘请老舍、赵树理、田汉、李焕之、叶浅予、戴爱莲、华君武、邓友梅等名家前来授课。据统计,在该校开学的首期,就吸引了400多名文学与文艺爱好者前来报名。在此基础上,市总工会很快又在二殿开办了“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门类齐全的教育与培训,不但丰富了首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让广大民众有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宝贵机会。这座昔日令百姓望而却步的帝王殿,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学校与文化乐园”。
提起当年的这所“工人业余学校”,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便会想到马季。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小商人之家。幼年的马季为了补贴家用,便在放学之余卖冰核儿。因与相声演员常连安的某个亲戚是小学同学,故而,马季在街上卖冰核儿时,便常跑到常家开的“启明茶社”中去蹭听相声,获得了最初的相声启蒙。后来,在文化宫组织的“北京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马季的相声《来二两》,荣获了大赛一等奖,并且还得到了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欣赏。经文化宫的引荐,马季被侯宝林收为徒弟。1956年初,马季又凭相声《搞对象》《都不怨我》分别在“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与“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上荣获一等奖与全国冠军。很快,马季便被调入了“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担任专业相声演员。
1957年,侯宝林觉得马季的原名马树槐这个名字太绕口,建议他取一个笔画少且易记的艺名。当时北京正在放映一部名为《牧鹅少年马季》的匈牙利喜剧电影,于是便取了艺名:“马季”。没多久,马季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同样来自这所“工人业余艺术学校”的李文华,也因出色的相声功底而被“中央广播说唱团”吸收为正式演员。李文华原为北京第一机床厂的一名工人,正是得益于文化宫的培养与发掘,从而让李文华成就了自己的相声事业。
当年,“工人业余艺术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作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及歌唱家,他们大多就是工人出身。
从1950年开幕伊始,文化宫便作为工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怀下,文化宫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首先,文化宫红墙外的东侧与南侧建起了体育场、电影馆与科技馆,1951年,又在文化宫的西北面建起了全市最大、可容纳4000名观众的露天“劳动剧场”。在“劳动剧场”内,当时常会上演一些传统京剧。
1952年6月的某天,梅兰芳为全市劳模带来了经典剧目——《霸王别姬》。当天是阴天,就在演出时,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整座剧场除了舞台以外皆为露天设施,观众没有可躲雨的地方。于是观众们撑起了伞,冒着雨继续看戏,自始至终没有一个“起堂”(离开现场)的。演出完毕,雨也停了。当演员谢幕时,梅兰芳特意向工人观众们频频致谢。
当日的观众席中,一位来自琉璃河水泥厂的老劳模工人,在看完梅兰芳的演出后激动地说:“在旧社会,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只能在月份牌上见到梅兰芳,今天当我看到梅兰芳亮相的那一刻,我真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1952年的建军节,由新凤霞、杨星星主演的评剧《刘巧儿》在“劳动剧场”演出,该剧同样轰动一时。在那时,“劳动剧场”是当时北京市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文娱场所。“到文化宫去”这句充满自豪的口头语,真实体现了当时首都群众对文化宫的向往。
文化宫最北端是筒子河,河的南侧至东门红墙内,还有电影馆。到文化宫去看电影,成为当年首都职工最为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
1953年的春节前夕,文化宫举办了“春节游园联欢大会”,除了评剧、曲艺、杂技、篮球赛以外,“联欢会”中自然少不了放电影。《重返前线》《儿女亲事》等国内外故事片,让广大职工过了一把“电影瘾”。
到了盛夏,文化宫则另辟妙招吸引市民。1958年7月间,《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广告:欢迎各界工人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夏季乘凉游园晚会”,“票价2毛”。广告一经刊出,立即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首场“消夏晚会”卖出去了五万多张门票。
办书市向来是北京的一项传统。1957年11月1日至10日,北京新华书店在文化宫里举办了为期10天的书市。茅盾、臧克家等20多位著名作家亲临现场并参加了售书活动。
1979年,新华书店又一次在文化宫内举办大型书市。这一届的书市,无论在规模还是参加人数上,均远远超过了1957年的那一次举办。为了给广大读者创造与著名作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文化宫还特意请来了叶圣陶、冰心、丁玲、严文井等多位文化大家来到书市现场。
叶圣陶老先生当时已是85岁高龄,他看到文化、科技界迎来“明媚的春天”,激动不已。丁玲已有20多年没与读者见面了,此次她一出现,便引来众多读者,人们纷纷问候丁玲的身体状况,丁玲皆予以热情的回应。最后,名家们一致推举冰心为该届书市题词留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宫的书市更为火爆,逛书市的人平均每天在两万以上,短短10天便售出千万册图书,到文化宫逛书市、淘书也成为了首都民众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项重要活动。直至2002年,书市才从文化宫移至地坛公园举办。
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宫每年都举办的“大家唱”群众文艺活动,很多老人记忆犹新。当时每年的春秋两季,文化宫在每周日下午的两点,准时举办“大家唱”活动,愿意学歌的人可自由参加。教歌的队伍中多是北京各大音乐学院的师生,学歌的人群中有工人、解放军、学生,还有家庭妇女与退休老人。《红梅赞》《在北京的金山上》等,均为当时大众最为喜爱的歌。
1963年,全社会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飘荡在文化宫里,这首歌也得以迅速普及。1964年,由战友歌舞团马玉涛演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以别具韵味的曲风而风靡大江南北,全国到处传唱,文化宫中也不例外。
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沉淀了无数美好的记忆。这里曾是寓教于乐的文娱场所,更是培养首都职工的摇篮。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