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硕果累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08:00 1

摘要: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

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健全机制,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

“十四五”时期,本市始终高擎思想旗帜,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在京华大地充分彰显。本市持续抓好各层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高质量推进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的“首都大课堂”。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推出《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等融媒产品,建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杂志等平台。

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彰显大气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范。

本市浓墨重彩开展重大主题宣传,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推动优秀“京产”作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本市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显。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果斐然,“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北京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尤其是今年7月高质量完成抗战馆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宛平城焕新开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好成绩。

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璀璨

“十四五”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本市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本市坚持保护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同时,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本市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本市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本市推出“旧书新知”品牌,真金白银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在平台搭建方面,北京成功创办北京文化论坛,打造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高端平台。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响力持续提升,第十五届北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试水“票根经济”,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今年创新推出“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掀起新大众文艺创作热潮。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本市制定印发《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配套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认定107家市级园区,22个园区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本市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打造更多融合新场景新消费。据统计,2024年,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备案人工大模型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