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告别,二十年无人追问,手捧遗像的人如今在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4:29 1

摘要:今年清明回老家蓝田,在汤峪镇尖角村一家照相馆翻到本旧相册。最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日期显示2011年,画面里穿黑衣服的男人双手捧着大幅黑白遗像,身后站着十几号人。店主说是当地重要人物下葬时拍的,具体事由也说不清,只记得牵头办事的是叫贺晓明的人。这些年在西安读大

今年清明回老家蓝田,在汤峪镇尖角村一家照相馆翻到本旧相册。最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日期显示2011年,画面里穿黑衣服的男人双手捧着大幅黑白遗像,身后站着十几号人。店主说是当地重要人物下葬时拍的,具体事由也说不清,只记得牵头办事的是叫贺晓明的人。这些年在西安读大学,第一次听说村里当年发生过这么庄重的仪式。

后来问了村口老大爷才明白,照片里送别的应该是薛明同志。听说他早年在乡政府工作,后来退休了还帮着修路建校。去世那年出殡场面很隆重,十里八乡的人都去送行。照片里那个捧遗像的贺晓明现在还在村里住,开个小卖部,平时话不多。以前村民总说老人去世要是政府办丧事,证明活得有价值,这种传统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去年村里新修文化墙,专门列了几位为建设出过力的老前辈名字,薛明就在榜单里头。但年轻人都不太清楚他具体做过啥,更别说那场葬礼细节。照相馆老板说当时来了好多戴红袖章的干部,棺材是特制加厚的松木,送葬队伍走到镇上时还鸣了三分钟喇叭。这些说法跟镇政府档案记录能对上,档案里确实有当年治丧委员会的名单,贺晓明作为代表被提了三次。但现在问周边人,几乎没人能复述出薛明的生平事迹。

县民政局前年做过次民间丧葬习俗调研,发现七成年轻人不认同花重金办葬礼。但像薛明这样的特殊群体,过去走的时候往往被赋予政治意义和个人荣誉的双重色彩。像照片里那种手捧遗像的送行方式,现在除了个别重大庆典,基本绝迹了。前阵子村里老人过世,子女全选的殡仪馆火化,没摆一桌宴席。亲戚们说现在讲究节俭办丧,没必要铺张。

照相馆准备把这张存了十多年的老照片扫描数字化,准备上传到县里的民俗资料库。但扫描那天贺晓明特意跑来看,对着照片坐了半小时没说话。他指着队伍末尾几个模糊的身影说,那都是当年跟他一起搞基建的工友。现在这些人有的住外地,有的走了几年,只剩他留在村里看店。问起当时为啥要捧遗像,他揉着烟头说,那时候规矩就是这么定的,谁牵头谁捧,没什么特殊含义。

前几天路过贺晓明的小卖部,门头上挂着"文明殡葬宣传点"蓝牌子。货架最里边摆着几本关于当地名人传记的册子,薛明的事迹只占了半页。他说这些年常有学生来拍照,问的都是老照片里的事。镇上新建的纪念馆也没给薛明单独设展区,只在改革开放板块的群像照片边缘能勉强辨认出个侧脸。

最近网上热议AI虚拟守灵服务,说以后人走了能在云端办告别仪式。村委开会讨论这类新事物时,老人们私下议论纷纷。但不管方式怎么变,像二十年前那种全村参与的实体葬礼,怕是真看不到了。临走前我又翻了翻那本旧相册,照片背面有人用铅笔写着"汤峪大事记",后面跟着串没人解开的数字编码,像是某种编号或许纪念日期。

店主把相册放进铁皮柜锁好时,我突然注意到照片里捧遗像的男人手腕上戴着块老式电子表,表盘数字永远停在了那天的具体时刻。这可能是现存唯一记录着这场庄重告别时间节点的物件了。

来源:i7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