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砖2026的突破方向,从博洛尼亚展的因与果开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4:03 1

摘要:过去几年,我几乎年年赴意大利参加米兰设计周和博洛尼亚陶瓷展。作为BG葆格荟的创始人,我始终保持对意大利设计语言的长期追踪,这些旅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行业的微妙节奏。如果说我上一篇文章《2025年博洛尼亚展后,给中国瓷砖人的几点思考》记录了2025年Cersaie

文/BG葆格荟 李伟成

从视觉到感官

一场全球性的“审美去噪”

过去几年,我几乎年年赴意大利参加米兰设计周和博洛尼亚陶瓷展。作为BG葆格荟的创始人,我始终保持对意大利设计语言的长期追踪,这些旅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行业的微妙节奏。如果说我上一篇文章《2025年博洛尼亚展后,给中国瓷砖人的几点思考》记录了2025年Cersaie展会“低调务实”的现象,那么这一篇,我想探讨现象背后的“因果”——为什么意大利会集体慢下来?这股浪潮从何而来,又将流向何处?

过往我们习惯了Cersaie展上“喧哗”的视觉盛宴:每年都有更逼真的奢石、更惊艳的色彩、更极致的工艺。但在2025年,整个行业仿佛进行了一场“审美去噪”,集体转向了米色、米黄、暖灰等柔和色调,以及洞石、莱姆石这类充满自然触感的材质。

这并非偶然,而是全球设计趋势从“视觉刺激”向“情绪疗愈”转变的必然结果。权威时尚媒体《Vogue Business》在2025年中趋势报告中明确指出:“消费者正在寻求一种‘感官庇护’(Sensory Shelter),家居空间正在成为抵御外界不确定性的情绪疗愈场。” 这股风潮,正是理解博洛尼亚展转变的钥匙。

01

博洛尼亚展的“低调”表象:

产业周期与宏观经济的双重作用

意大利瓷砖行业的集体“降调”,首先是宏观经济压力的直接体现。根据意大利陶瓷工业协会(ConfindustriaCeramica)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及CeramicWorld Review的数据,行业正面临显著挑战:

● 出口下滑:2024至2025年间,意大利瓷砖出口总量同比下降约7-8%,尤其是在德国、法国等核心欧洲市场,住宅建设投资的放缓直接影响了瓷砖需求。

● 产能调整:面对全球需求疲软和高企的能源成本,多家头部企业主动放缓了扩张和生产节奏,以优化库存和现金流。

在这种背景下,品牌大幅减少高成本、高风险的“炫技型”产品(如大规格奢石岩板),转而聚焦更具普适性和经济性的素色产品体系,是一种极其理性的商业自保行为。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意大利成熟的“产业节律”。与中国市场追求“年年上新”不同,意大利头部品牌早已形成了“间隔年”或“双年”的创新周期。它们通常将产品分为“形象款”和“流通款”。奢石、艺术花砖等属于前者,用于维持品牌高度和差异化,更新频率较低;而微水泥、岩石、木纹等流通款则负责贡献稳定销量,每年进行微调和系统完善。

2025年恰逢一个“流通款”大年。品牌集中力量优化那些真正能“卖货”的产品体系,这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务实回应,也体现了其成熟的、可持续的经营智慧。

02

米兰设计周的回声:

情绪美学如何穿透博洛尼亚展

要理解博洛尼亚展的趋势,必须回溯到五个月前的米兰设计周。作为全球设计界的“上游”,米兰设计周定义的不仅是家具或灯具,而是一种“时代情绪和生活方式”。

2025年米兰设计周的核心议题是“材料的柔性力量”(SoftPower of Material),集中体现为三大趋势:

1、温暖回归(Returnof Warmth):几乎所有顶级家居品牌都在使用米色、燕麦色、陶土色等暖调,营造包裹感和安全感。

2、材料诚实(MaterialHonesty):未经精细抛光的洞石、带有天然节疤的木材、粗粝质感的织物被大量运用,强调材质本身的质朴之美。

3、安静的奢华(QuietLuxury):这不仅指时尚界的“老钱风”,在家居领域,它意味着去除冗余装饰,通过材质、光影和比例来表达高级感。

这股强大的“情绪美学”浪潮,沿着产业链顺流而下,最终在博洛尼亚展的瓷砖上找到了物质载体。

产业传导链条如下:

全球社会情绪(寻求安稳)→ 时尚界(老钱风)→ 米兰设计周(家居的柔性力量)→ 博洛尼亚陶瓷展(暖调、素色、自然肌理)

因此,博洛尼亚展上洞石和莱姆石的盛行,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米兰设计周“材料诚实”趋势的直接响应;暖色调的全面回归,则是对“温暖回归”主题的工业化落地。两大展会的关系,如同“思想”与“语言”,米兰提供了设计的“思想内核”,博洛尼亚则将其翻译成可供大规模应用的“建材语言”。

03

对中国2026年瓷砖

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这场从米兰到博洛尼亚的“低调”转向,为正在寻求突破的中国瓷砖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并将在2026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趋势预判:暖调素色将成为市场主流,系统性产品更具竞争力

预计到2026年,中国市场将快速跟进这股暖调风潮。消费者对冷灰色系的审美疲劳,将使米色、米黄、浅棕色系的洞石、微水泥、砂岩等设计成为新的宠儿。同时,单纯的“大板”或“爆款”逻辑将失效,那些能提供“多规格+多厚度+完整配件”的系统性产品,将更能赢得设计师和高端业主的青睐。

2、战略启示:从“追随趋势”到“预判趋势”

中国品牌不能再等到博洛尼亚展后才开始“抄作业”。我们必须学会将目光投向更上游的米兰设计周,甚至全球的社会、文化动态。通过建立自己的趋势研究体系,提前预判审美方向,我们才能从被动的追随者,转变为趋势的同步者甚至引领者。

3、发展建议:构建“理性奢华”的中国模式

面对经济周期的挑战,中国品牌也应拥抱“理性奢华”的理念。这意味着:

● 产品上,减少对高成本、低频次奢石的盲目投入,转而深耕素色产品的质感、光感和触感。

● 营销上,从“卖岩板”转向“卖空间情绪”,用温暖、疗愈的价值主张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 体系上,学习意大利品牌的生态思维,打造能够灵活适配不同项目预算和风格需求的“产品矩阵”,而非依赖单一爆款。

当风格慢下来

深度决定高度

2025年的博洛尼亚展,与其说是一场产品的迭代,不如说是一次行业的集体“内省”。它告诉我们,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设计的力量便回归其本质——为人提供庇护、舒适与精神的慰藉。

当意大利的风格慢下来,我们不应只看到表面的“低调”,更要读懂其背后的“定力”——那是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对产业周期的尊重,以及对设计本质的回归。

对于中国瓷砖品牌而言,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比谁的新品更多、更快,而是比谁能更早、更准地把握全球设计的脉搏,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回应这个时代最深切的需求。

来源:陶瓷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