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位“手艺人”老去,我们还剩下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3:56 1

摘要:那巷子口“砰”的一声爆米花巨响,伴着随之飘来的阵阵焦香;那庙会上,艺人手中翻飞的皮影,在灯光下讲述着千年的悲欢;那老屋檐下,爷爷用一把竹篾灵巧穿梭,编出盛满童年记忆的斗笠。

你还记得吗?

那巷子口“砰”的一声爆米花巨响,伴着随之飘来的阵阵焦香;那庙会上,艺人手中翻飞的皮影,在灯光下讲述着千年的悲欢;那老屋檐下,爷爷用一把竹篾灵巧穿梭,编出盛满童年记忆的斗笠。

这些画面,正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快的速度,变得模糊、遥远,甚至消失。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人一提到“非遗”,总觉得那是束之高阁的古董,是博物馆里需要隔着玻璃欣赏的“老物件”。

但其实,非遗的精髓在于“活态”,它是有温度的传承

它是一门手艺。是宜兴紫砂匠人,用一生的时间,只为“抟(tuán)”出一把好壶的专注;是蜀绣绣娘,一针一线,将山川风物绣入方寸丝绢的灵动。

它是一种声音。是昆曲《牡丹亭》里那一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婉转;是田野间,农民们庆祝丰收时唱起的“啰啰咚”。

它更是一种生活。是端午的龙舟竞渡,是中秋的拜月赏桂,是过年时家家户户贴上的剪纸窗花。

“非遗”,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文化DNA。

这个时代太快了。

快到我们习惯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品”,而忘记了手工打磨的唯一;快到我们沉迷于电子屏幕的“即时满足”,而失去了等待一出好戏开锣的耐心;快到效率和变现成了唯一的标准,那些“无用”的美好,正被无情地碾压。

当机器一天能生产一万把梳子时,谁还愿意花三天时间,用牛角去慢慢打磨一把?

当一个年轻人直播带货就能月入数万时,谁还愿意拜师学艺,忍受十年“冷板凳”,去传承一门濒危的戏曲?

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失去非遗,我们失去了慢慢生活的能力。失去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够做一件事”的匠心与笃定。

失去非遗,我们失去了“美”的深度。我们的审美被“网红款”和“大数据推荐”同质化,变得千人一面。

失去非遗,我们最终会失去“身份”。

“根”,是我们的来处。

一棵树,无论长得多高多茂盛,它所有的生机,都来自于深埋地下的根系。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多成功,他所有的底气,都来自于他从哪里来。

“非遗”,就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

它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当你看到景泰蓝的繁复,你就看到了东方宫殿的辉煌;当你听到蒙古长调的悠扬,你就听到了草原的辽阔。

它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

每一项非遗,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它承载着先辈的智慧、情感和审美。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与历史的连接。

它让我们在漂泊中“安身立命”。

在这个高度全球化、同质化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空虚。而这些“根”,就是我们精神的原乡。它让我们在迷茫时,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不至于随波逐流。

如果根断了,树,还能活多久?

如果我们都变成了没有根的人,那我们的文明,又将漂向何方?

“非遗”的消逝,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技艺的失传,而是传承者的老去

当一位掌握着独门绝技的老匠人离世,他带走的,可能是一个族群数百年的记忆。

这种消失,是不可逆的。

我们很幸运,生在一个开始重视“非遗”的时代。我们有“非遗名录”,有“传承人补贴”,有各种各样的保护计划。

但仅仅“保护”在玻璃罩里是不够的,非遗需要“被看见”“被使用”

我们能做什么?

从“关注”开始。下次在短视频里刷到一位老手艺人,请点个赞,认真看完他的作品。用“购买”支持。如果经济允许,购买一件手工的蓝印花布衣服;购买一把手工藤椅。让非遗有市场,让匠人有尊严。去“体验”一次。带孩子去看一场皮影戏;去当地的博物馆,听一听那些古老的故事。

守护非遗,是为了当我们回望时,能清晰地看到来时的路;是为了当我们的后代问起时,能自豪地告诉他:

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多美。”

别让我们的根,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枯萎。

别让我们,成为没有故乡的流浪者。

---

你身边有哪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或是你对‘非遗’保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墨客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