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陪妈妈去菜市场,碰到邻居刘阿姨在找钱包,嘴里念叨“明明放包里了”,后来才知道这半个月她已经丢了3次东西。我提醒刘阿姨的女儿带老人去检查,结果医生说已经到了老年痴呆第3阶段,再晚干预就麻烦了。其实很多家庭都把“老人记性差”当成正常衰老,却不知道老年痴呆分7
前几天陪妈妈去菜市场,碰到邻居刘阿姨在找钱包,嘴里念叨“明明放包里了”,后来才知道这半个月她已经丢了3次东西。我提醒刘阿姨的女儿带老人去检查,结果医生说已经到了老年痴呆第3阶段,再晚干预就麻烦了。其实很多家庭都把“老人记性差”当成正常衰老,却不知道老年痴呆分7个阶段,第3阶段是干预的“黄金期”,今天就用大白话讲透每个阶段的信号,尤其是第3阶段的3个关键表现,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记牢。
先摆个权威事实: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划分,老年痴呆(医学上叫阿尔茨海默病)从无症状到严重失能,一共分7个阶段,前2阶段基本没明显症状,第3阶段开始出现轻微认知障碍,但此时大脑损伤还没到不可逆的程度,及时干预能延缓病情5-10年。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数据显示,在第3阶段接受干预的患者,后期能自主生活的比例比第4阶段才干预的高60%,不仅老人少遭罪,家属也能少承担护理压力。
先简单说下前2阶段,方便大家对照:第1阶段是“无症状期”,可能只有大脑里出现异常蛋白,但老人吃饭、聊天都正常;第2阶段是“极轻微认知减退”,比如偶尔想不起熟人名字、找不到常用物品,但过一会儿能想起来,家里人基本察觉不到。这两个阶段不用治疗,但可以开始做“大脑锻炼”,比如让老人多玩拼图、记日记。
重点要讲的是第3阶段——“轻微认知障碍期”,这个阶段的3个信号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关键:
第一个信号:频繁忘事且无法回忆细节。不是“忘了今天吃啥”,而是“忘了刚做过的事的关键信息”。我同事的爸爸去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早上出门买降压药,回家却说“药店没开门”,后来才知道他根本没找到药店,却记不清自己走了哪条路。这种“遗忘伴随细节缺失”,和正常衰老的“忘了但能回忆起来”完全不一样,比如正常老人会说“我忘了买牛奶,好像是路过超市时没进去”,而第3阶段的老人会说“我没去买牛奶啊”。
第二个信号:处理熟悉事务变得困难。比如以前天天做的饭,现在会忘了放调料;用了几十年的洗衣机,突然不知道怎么按开关。我邻居张爷爷以前是电工,第3阶段时连换灯泡都要问儿子“哪根线接哪根”,这就是大脑里负责“熟练动作记忆”的区域开始受损了。如果老人突然说“这个我不会弄了”,而且是以前常做的事,一定要警惕。
第三个信号: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比如明明是下午3点,却问“怎么天还没亮”;去常去的公园,却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家楼下的李奶奶去年冬天就出过这种事,在小区里绕了2小时才被保安送回来,说“以为自己在老家的院子里”。这种“对时间、地点的混淆”,不是简单的“路痴”,而是大脑无法整合环境信息导致的。
再给大家说下后面4个阶段的大致情况,心里有个底:第4阶段会出现明显记忆减退,比如记不起家人的生日、无法计算买菜的钱;第5阶段会认不出亲近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第6阶段会出现情绪暴躁、幻觉,比如怀疑家人偷东西;第7阶段就是严重失能,连吃饭、穿衣都需要人照顾。这4个阶段基本都是病情逐渐加重,所以越早发现第3阶段的信号,干预效果越好。
我个人觉得,家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最好每个月做一次“简单测试”:比如让老人记3个词语(比如“苹果、火车、雨伞”),30分钟后让他回忆;或者让老人画一个钟表,标出10点15分。如果连续2次都做不好,就该带老人去医院做认知功能评估,检查不麻烦,就是做些问卷和简单的记忆测试,花不了多少钱。
总结一下,老年痴呆不是突然发生的,7个阶段里第3阶段是干预的“黄金期”,关键看3个信号:频繁忘事且记不起细节、做熟悉的事变困难、认不清时间地点。家里有老人的别再把“记性差”当小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老人多几年有质量的生活。
我是温暖的阳光,每日分享相关实用内容。感谢点个关注、顺手赞一下,你们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坚持原创的最大动力!
来源: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