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4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胃癌,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词。在我国,它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死亡人数超过30万,几乎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胃癌。
但你知道吗?胃癌其实并非“毫无征兆”,它就像一个潜伏在体内的“慢性杀手”,在真正爆发之前,往往已经暗中布局多年。
最近,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追踪超过10年的研究,分析了523名胃癌死亡者的病例与生活史,惊人地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竟然有7个共同点。
这7个特点中,有些你可能已经中招,而有些,可能正在悄悄影响你的健康。
很多人以为,吃咸只是伤肾,其实,胃才是第一个“受害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居民平均每日摄盐量为9.3克,而世卫组织推荐的摄入量仅为5克。
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让致癌物质更容易进入胃壁,诱发慢性炎症,甚至导致胃癌。
有研究发现,长期每日摄盐量超过10克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
如果你吃饭口味偏重,腌菜、咸鱼、剁椒、酱料不离口,那可能已经在为胃癌“埋雷”了。
你是不是也有这个习惯——热汤、热奶茶、刚出锅的火锅,非得趁热喝才过瘾?
坏消息是:高温饮品可能正在灼伤你的胃黏膜。《柳叶刀·肿瘤学》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饮用温度超过65℃的饮品,会显著增加食管和胃的癌变风险。
而很多人喝的茶、汤,其实温度常常高达70℃甚至80℃以上。胃黏膜一旦反复烫伤,就像被反复摩擦的皮肤,容易出现糜烂、溃疡,甚至癌变。
记住一句话:让嘴巴觉得刚好温热时,胃才不会“烫伤”。
不少人觉得胃疼、反酸、打嗝、胀气这些毛病不算啥,忍忍就过去了。
但现实是,90%以上的胃癌,都是“老胃病”拖出来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出,慢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是胃癌的高危病变。尤其是晚期被称为“癌前病变”的胃黏膜异型增生,如果不及时处理,5年内癌变率高达30%。
有胃病不是罪,但不重视、乱吃药,才是真的“自找麻烦”。
你可能听说过这个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它看起来不起眼,但全球胃癌的元凶之一正是它。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4年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类致癌物。在中国,大约有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多数人却毫无察觉。
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3-6倍。
而它的传播方式也很“隐蔽”:共用餐具、亲吻、口对口喂食,都可能成为传染途径。
无症状≠没危害,检测+根除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癌方式之一。
“我爸50岁查出胃癌,我是不是也有可能?”
答案是:有可能,但不必恐慌。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共识指南(2022年版)》指出,胃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其患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2倍。
但这并不等于“注定会得”。遗传只是风险因素之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活习惯与环境暴露。如果你有胃癌家族史,建议提早进行胃镜筛查,别等到有症状才检查。
蔬菜里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有效清除胃内的有害物质,降低胃癌风险。
但很多人不爱吃青菜,反而钟爱腊肉、香肠、火腿、培根这类加工肉制品。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在胃里与蛋白质结合,容易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明确致癌物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
想胃好?每顿饭别忘一把绿叶菜,少吃点“红彤彤”的香肠。
最后一个特点,很多人可能都中招了:不做胃镜检查。你知道吗?超过80%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中晚期却不足30%。
胃癌早期可能完全无症状,或者只是轻微的饱胀感、轻微恶心,很容易被忽视。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建议: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病史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胃镜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对胃癌的“无知和无畏”。
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其实并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给我们敲响警钟:
胃癌,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一步步积累的结果。
从吃得太咸,到爱吃烫食,从不规律的胃病管理,到忽视幽门螺杆菌感染,再到不做体检……这7个“高危特征”,你中了几个?
改变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治疗,是我们目前最有效的“防癌武器”。
别等到胃发出“最后通牒”时,才开始后悔。
参考资料: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共识指南(2022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