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普通人一定要布局的三大机会,聊聊大停滞时代的破局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3:29 1

摘要:最近跟几个朋友吃饭,酒过三巡,话题无一例外地转向一个点:钱难挣,日子紧,未来咋办?

最近跟几个朋友吃饭,酒过三巡,话题无一例外地转向一个点:钱难挣,日子紧,未来咋办?

一个哥们儿老王,原来做外贸的,这几年订单跟过山车一样,上个月还在愁库存,这个月就在愁运费。他猛灌一口酒,说:我感觉自己像在开一辆破车,油门踩到底,时速刚过三十。以前不是这样的啊。

另一个小李,互联网大厂的,刚躲过一波毕业,现在每天战战兢兢,生怕哪个需求没跟上,就成了待优化的人力成本。他说:我现在不求升职加薪,只求按时发工资。至于啥理想、啥情怀,都先放放,活下去是第一位的。

我瞅着他们,心里挺不是滋味。这其实不是老王或小李的问题,这是咱普通人的共同困境。

为啥?

因为咱这代人,过去二十年过得太顺了。顺到什么程度?顺到我们以为,只要你上了大学,进了写字楼,每年工资涨个10%,房子蹭蹭涨,这就是正常的。

但这不正常。

这叫增量时代的电梯效应。你以为是自己牛逼,爬得快,其实是整个电梯在往上走。你就算在电梯里做俯卧撑,也比在楼梯间里跑得快。

现在,电梯服务中心通知了:电梯因为能耗问题,暂时停运,改为低速观光模式。

啥意思?Beta收益(跟着大盘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进入了Alpha收益(凭真本事抠)的时代。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风停了,猪掉下来了。以前靠胆子大就能搞钱的时代,彻底翻篇了。

这就是大停滞时代的底色:内卷、迷茫、存量博弈。

是不是就没戏了?是不是咱就该直接躺平,刷刷短视频,等天黑?

我这人向来不喜欢撒鸡汤,但也最烦躺平论。躺平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昂贵的。你现在躺平一时爽,三年后,当别人找到新楼梯爬上去的时候,你连人家的后脑勺都看不见了。

经济的底层逻辑变了,咱普通人的搞钱逻辑也得跟着变。

大机会肯定没了,比如像前些年那样,随便买套房就能翻几倍,或者开个网店就发财,这种史诗级的机会,几十年一遇。

但是,结构性的机会,或者说小趋势的机会,一直都有。

未来三年,我瞅着有三个方向,是普通人一定要去布局的。注意我用词,是布局,不是梭哈。意思是,你别辞职创业,你先利用业余时间,在你的能力圈里,慢慢下注,用微小积累去卡位。

这三个机会,不需要你爸是李刚,也不需要你兜里有几百万。它需要的是你的认知和坚持。

机会一:AI工具化——从被AI淘汰到骑在AI背上

这第一条,估计很多人会骂我,说你也开始扯淡了,AI这玩意儿,是马斯克和黄仁勋玩的,跟咱普通人有毛关系?它不来抢我饭碗就不错了!

这恰恰是最大的误区。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电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你猜当时办公室里的老会计们是啥心态?

他们觉得,这破电脑花里胡哨,哪有咱的算盘珠子来得快?学那玩意儿干啥?

结果呢?

结果不是电脑淘汰了会计,而是会用Excel的会计淘汰了只会打算盘的会计。

历史总是在押韵,而且还押得特工整。

今天的AI,就是昨天的Excel。

很多人对AI的恐慌,是错位的。他们总担心AI进化成天网,有了自主意识,然后把人类关进动物园。

咱说句实在话,那是科幻电影,是五十年后的事,咱这辈子估计都看不见。咱得关心眼前啊!

眼前的AI是啥?它不是人工超智能,它就是个超级工具。它是个力气比你大一万倍的民工,是个记忆力比你强一亿倍的实习生。

它现在的问题不是太强,而是太傻。你得会问,你得会指挥。

未来三年,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会出现:一群人是AI使用者,另一群人是AI抱怨者。 前者会把后者的工作效率按在地上摩擦。

我那个做电商的表弟,以前他的美工团队有5个人,专门P图、写文案。现在?现在是1个资深美工,带着2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外加全套AI工具。

以前一个产品上架,文案要憋半天。现在把产品图往AI里一扔,说:给我生成10个不同风格的卖点文案,要小红书风格,突出一个懒人神器。

唰,30秒,10个版本出来了。美工再挑一个改改,5分钟搞定。

以前5个人干的活,现在1个人(加AI)干了。那4个人去哪了?对不起,被优化了。

注意,他们是被那1个会用AI的美工淘汰的,不是被AI淘汰的。

所以,普通人的第一个机会,就是从现在开始,立刻、马上,把AI当成你的外挂,当成你的第三只手。

怎么布局?

1. 放弃无用的焦虑,开始有用的练习。

别天天在网上看那些AI毁灭人类的宏大叙事,那跟你没关系。你现在就去注册一个(或几个)主流的AI工具,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哪个顺手用哪个。

2. AI + 你的专业 = 你的新护城河。

你别指望AI帮你写小说拿诺贝尔奖。你就用它干你手头的活。

你是做销售的,让它帮你写客户拜访SOP;你是做HR的,让它帮你筛选简历关键词;你是写代码的这个不用我说了,Copilot早用上了;你就算是在饭店端盘子的,你都可以问它:如何用三句话让催菜的客人消气?

3. 每天投喂半小时。

你不需要辞职去学。你就每天下班后,花半小时,跟它聊天。把你工作中遇到的破事儿,扔给它,看它怎么回答。

你问得越具体,它答得越靠谱。这个过程,不是你在学AI,而是你在训练自己——训练自己如何向一个超级工具精确地提问。

未来三年,提问能力,会跟你今天会用搜索引擎一样,成为一个基础技能。

这个机会的窗口期很短。当所有人都把它当成水电煤的时候,它就不是机会了,而是标配。趁着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观望和抱怨,你赶紧先骑上去。

机会二:银发经济的下游——伺候咱爸妈的生意

这第二个机会,说起来有点沉重,但又是铁一样的事实:咱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老。

一说银发经济,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哦,养老院、保健品、医疗器械。

打住。

这些是重资产的玩法,是大资本的游戏。你没个几千万几个亿,你连门都摸不着。而且这里面坑多得要命,普通人进去就是当炮灰。

普通人的机会,永远在下游,在服务,在轻资产。

咱得先搞清楚,中国这波新老年人(50后、60后)有啥特点?

有钱(相对)。 他们是改开后第一波攒下钱的,很多人有退休金,有房子。他们的消费观念,跟咱爷爷奶奶那辈缝缝补补又三年完全不同。

有闲。 退休了,广场舞都跳腻了,大把的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

孤独。 这是最要命的。孩子都在996,一年见不了几面。老伴儿要么还在,要么走了。他们最缺的,不是物质,是精神慰藉。

我老家一个远房阿姨,退休教师,女儿在上海。去年,她花5万块买了一套磁疗床垫。我们全家都说她被骗了。

她女儿过年回来,气得要报警。阿姨私下跟我说:我能不知道那玩意儿不值5万?可那个卖床垫的小伙子,他整整三个月,每周来我家两次,不提卖东西,就陪我聊天,教我用手机P图,还帮我修好了滴水的马桶。你(指她女儿)别说三个月,你一年能陪我三天吗?

我听完,半天说不出话。

看到了吗?阿姨买的不是床垫,是情绪价值。

未来三年,围绕新老年人的情绪服务和便利服务,是一个巨大的蓝海。

这个市场,AI干不了。因为它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体温和耐心。

怎么布局?

1. 陪伴型服务。

不是当保姆,而是当伙伴。

比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旅游搭子。很多老人想出去玩,但怕自己搞不定健康码、怕被导游坑。你可以组织慢节奏的本地游、周边游,不进购物店,就带他们逛逛公园,喝喝茶,拍拍照。

再比如,科技助老。我敢打赌,你爸妈现在还搞不清手机上哪个APP是正版,哪个是流氓软件。专门上门帮老人清理手机、安装软件、教他们防诈骗。一次收费50块,一个小区做下来,收入很可观。

2. 便利型服务。

老年人的懒人经济。

比如,适老化的上门做饭。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中央厨房盒饭,而是根据老人的口味(少油少盐、要软烂)定制的私厨。你可以先从一个小区做起,用微信群接龙。

3. 精神型服务。

老年大学现在火得一塌糊涂,一个智能手机摄影班都抢破头。

你如果有点才艺,比如会书法、会下棋、会养花、会乐器,你完全可以在社区开兴趣班。你不需要是大师,你只需要比他们多懂一点点,并且更有耐心。

这个机会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同理心。

你能不能蹲下来,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耐心地解决他们鸡毛蒜皮的真问题。你赚的,是信任的钱,是耐心的钱。这个生意,会越做越厚实。

机会三:本地信任与微型IP——在存量里挖深井

第三个机会,是存量时代的必然产物。

以前增量时代,大家都在跑马圈地。你开了个网店,只要上了货,就有流量,就能卖。平台推你,因为平台也要增长。

现在呢?

现在是存量博弈。平台流量贵得要死,你卖一件T恤,一半的钱给了平台,另一半给了供应链,你最后发现自己白忙活。

全国性的大市场已经被巨头们瓜分完了。你再想做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难于登天。

但是,本地市场和超细分市场的机会,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趋势是:信任 > 流量。

当信息爆炸,广告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普通人买东西,最信谁?

不是电视上的大明星,也不是头部主播。而是我隔壁那个看起来很懂的邻居,是我朋友圈里那个踏实做事的朋友。

本地化和IP化的结合,是普通人突围的最后一张牌。

啥意思?

就是你得让你身边的人认识你、相信你,然后你再顺便把钱挣了。

我楼下有个开水果店的老板,老张。

他的店面很小,位置也不算最好。但他做了一件事:他拉了一个小区水果群。

他每天早上4点去批发市场,会拍小视频发群里:兄弟姐妹们,今儿这批山东樱桃,我替大家尝了,甜!保证不酸!我拉回来就这么多,群里先预定!

他卖得不比隔壁X果园便宜,但大家就是爱买他的。

为啥?

因为信任。 你看到了他凌晨4点的辛苦,你看到了他拍着胸脯的保证。他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商家,他是一个活生生、有信用的邻居老张。

老张,就是他们小区的水果IP。

这个逻辑,可以复制到几乎所有的本地服务业和手艺人身上。

怎么布局?

1. 把你的手艺拿出来。

你不需要是大师,你只要是匠人。

你是个修电脑的,你就拍视频教大家C盘又红了怎么办;你是个管道工,你就拍马桶堵了的10种自救方法;你是个健身教练,你就天天在朋友圈打卡,分享5分钟办公室拉伸。

2. 聚焦本地,不做全国梦。

别一上来就想做百万博主。你就服务你方圆5公里的人。

你的内容,就要带着地标。比如:家住朝阳区的朋友注意了、刚打卡了XX路新开的这家面馆。

3. 建立私域,沉淀信任。

你发在公域(比如抖音、小红书)的内容,是用来引流的,是让你被看见的。

但你一定要把这些人,加到你的微信上。这才是你的私域。

你不能天天在朋友圈发广告。你要演好你的人设。你是一个专家,一个热心肠,一个靠谱的邻居。你分享你的生活、你的专业见闻。

当这5000个好友信任你的时候,你卖什么,他们都觉得靠谱。

这个机会的核心是回归。

从流量经济回归到口碑经济,从平台依赖回归到个体信用。

在经济下行周期,人们会本能地缩减不必要开支,但会增加信任的溢价。你那个靠谱的形象,就是你最硬的资产。

这个积累很慢,可能一年你都看不到啥钱。但一旦这个信任飞轮转起来,它会非常非常稳。

写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我说的这三个机会:

AI工具化: 给你装上一个效率外挂。

银发下游: 抢占高情感,低技术的蓝海。

本地信任: 打造你方圆5公里的个人IP。

这三件事,有共同点吗?

有。

第一,它们都不需要你辞职梭哈。 你完全可以在你主业的壳里,慢慢孵化它们。这是存量时代最稳妥的生存法则:主业求稳,副业(布局)求变。

第二,它们的核心都是积累。 无论是AI的手感,对老人的耐心,还是本地的信任,都不是一夜暴富的买卖。它们都需要你像个苦行僧一样,每天投入一点点时间,去日拱一卒。

这才是复利的真正含义。 复利不是指你投了1万块,明年变2万。复利是指你今天比昨天多背了5个单词,多会了一个AI指令,多赢得了一个客户的信任。

大停滞时代,最大的坑,就是急功近利。总想找风口,总想All in。

电梯已经停了。

那些还在电梯里抱怨怎么还不动的人,会被困死;那些试图撬开电梯门想一跃而下的人,会摔死。

而聪明的普通人,会做什么?

他会接受电梯停了这个现实,然后默默地转身,找到那个光线有点暗、但还算结实的消防通道(楼梯),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

他爬得很慢,很累,满头大汗。

但三年后,当别人还在电梯里怨天尤人的时候,他已经爬到了下一层,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共勉。

来源:茶叶情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