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的出现,让印度赶超中国永远都只能是个笑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6 14:59 1

摘要:想到印度的名字,大多数人脑海里先浮现的,不是什么IT强国,也不是曾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跳“甩头舞”的电影明星。是恒河,是牛,是挂起“头巾”的大神像。可再深入点,印度其实隐藏着很多层次的旧痕。有些朋友甚至直接说:“印度之所以总有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大概恒河水里的细

想到印度的名字,大多数人脑海里先浮现的,不是什么IT强国,也不是曾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跳“甩头舞”的电影明星。是恒河,是牛,是挂起“头巾”的大神像。可再深入点,印度其实隐藏着很多层次的旧痕。有些朋友甚至直接说:“印度之所以总有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大概恒河水里的细菌太多?”但怎么说,古印度有恒河,古中国也躺着黄河,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

站在21世纪的路口,看着南亚次大陆冒起的尘雾和嘈杂,各种语言,各种宗教,各种争议,一切都乱糟糟。1652种语言,几十个重要宗教,种姓制度卡死了人的命运,谁是“主人”,谁是“仆人”,配饭都要看出身。反正你要说这是一个国家,倒也没错;你要说这是一盘散沙,说它停留在秦始皇没出世前的状态,好像也没毛病。走在新德里街头,摊贩大声吆喝,牛拦着路,旁边寺庙念经。政令下达,时常停滞在第一层,后面的权力空转。美国观察家2019年说,印度各邦之间政策落地执行差距长期维持在30个百分点以上,这还是乐观估计。

同样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杀到血流成河,最终秦始皇以迅雷之势卷席六合,划地六国,从头到脚换了一遍。极其暴力、极其高效:废了分封、拉上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数学有了统一标准。马车能赶到天涯海角。都用一样的钱,一样的文字。信息能到,命令能下去,朝令必能到土里。这是东方的强迫症,但这样的强迫症换来帝国的根基——就算几百年被打烂无数遍,底盘一直在。

反观新世纪的印度,所谓“联邦”体系各邦分权,却常被学者批评是“形联邦、实邦联”。首都新德里掌控力有限,地方议员讲土话,拜本地神,私底下小算盘打得飞快。印度学者查坦亚·库马尔在《今日印度》2022年6月号曾说,联邦执行力差得离谱,每隔几年都有官民矛盾升级成骚乱,中央也常常“打太极”。这些问题背后,其实种姓壁垒和利益团体才是核心。说到底,这和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有啥区别?

很多中国人津津乐道:印度的问题本质就是没出个“秦始皇”。但仅凭一个铁腕,能改多少历史,能彻底翻盘?这话放在今天倒显轻巧,实操中委实繁复,毕竟制度最怕“半路发力”——开始的统一很难,后来的下沉更难!

这里还得扯到“圣雄”甘地。外人一看,名字里带“圣”字,得不得了。其实这“圣雄”头衔,有他自带的层层滤镜。善人,一身白布,一根手杖,走街串巷,嘴里说着“非暴力、不合作”,外国媒体跟拍着感动。真要说“圣人”,高种姓出身,豪门之家,骨子里就是享受特权的既得利益者。他曾自言小时候参加同龄人聚会,总觉得低种姓孩子味道不对。怎么就能彻底为底层说话?

翻甘地档案传记,他其实很矛盾。表面上是柔和的“教父”,私下里计划周密、算盘敲得有声。他哪怕组织“盐税游行”,动员贫民跟着他走路,却没有触及种姓制度的根基。每回面临种姓问题,他就“尊重历史特色”,更像维护既有利益。在《印度教的真相》中有记者披露甘地1931年曾公开反对底层对高种姓的造反,说这是冒犯“神命”。这样也能叫“圣人”?

再拉开一点看,甘地一生就是在“名利与名分”之间左右漂移。每逢大事,他现身,其实更像一个精明的领袖。每当底层真要造反,他又提醒大家冷静、自律。“非暴力”旗号里,隐藏着“反抗可以,但不要动真格”,所以高种姓自然愿意捧他。你如果是印度低种姓的老百姓,心里会有多苦涩?

“印度独立”真正到来的1947,情况又如何?名义上赶走了英国,实质上英国把蛋糕切走大半。留下了企业、工厂、制度“外壳”。克什米尔血流漂杵,印巴边境枪声不断。独立晨曦下的是老百姓的苦,印度还是那个印度。种姓制度被写进法规,官方文件变来变去,但底层翻身路遥无期。

有人直接扎心:你看中国,我们有毛泽东。他也是地主家庭出身,但对地主身份毫不留情。革命队伍里最要紧是认人。找对路子,毫不含糊。毛泽东做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且还让底层从“奴隶”变成了“主人”。他带着红军渡雪山草地,拼到命也不要,换来“人民当家作主”。中国能统一,能推行新政,能让底层人有机会,这才叫“大一统”的基础。

现实里,中印对比并非那么一面倒。印度,虽然散乱,但是人口、市场、科技的活跃也不可小觑。2023年,印度GDP跃升至全球第五,人均目标赶着世界平均线。班加罗尔的IT码农敢和硅谷叫板。可怎么看都还是“散”。2022年一项BBC调查显示,72%的印度民众承认自己信仰“宿命”,认为努力不如出身——社会固化到这种地步,复苏挺难。

可事情也别太绝对。某些时候,底层也会翻身。南印度的贾亚兰·库马尔,黑皮肤低种姓,靠夜校自学,后来考上公务员,是光鲜案例。不过这样的故事毕竟稀少。大体上,甘地的“非暴力”不过给了上层稍许换气的机会,底层人还是容易沦为“舞台布景”。英国人撤退之前,留下一地烂果子,印巴分治导致1600多万人被赶上流民路。血一洗,就是世界最大人口大迁徙。谁真正在乎泥腿子,还是绅士们在纸上博弈?

反过来想,没有毛泽东和共产党,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大概率也停留在军阀混战里。北洋遗风未必比英国殖民地主温和。只是运气好,领导人肯真下狠心推动革命。不容否认的是,这种百年大潮带走了多少人的命运、多少人的青春?同样的,革命是暴力的,中国也付出巨大的人命代价,从根上翻锅。

还有一个悖论。谁说毛泽东的地主出身一定代表阶级反动?这世间人心,总是复杂的。有的人背着头衔,却能站在阶级的对立面。可在印度,一个“吠舍”出身的甘地,却始终没法把自己和底层绑在一起。命运交错,仁者见仁。

但有不少研究也说,英国统治的“剥皮”作用有限,真正让印度社会畸形的是本土社会惯性。殖民者只能加深这个激素—毒素一样的循环。和中国一样,历史推了多少次潮,最终能不能变好,还看有没有人逼这张牌到底。

其实,说到底,独立不是仪式,不是几句口号。过后,底层能不能过日子才算数。印度式独立,更像一场“权力置换”,面子更大于里子。哪怕到了2024年,德里的烟尘与高铁并存,贫民窟深巷和软件园的玻璃墙中间,还是两重天。街角孩子饿肚子,旁边高种姓家族的婚礼能上头版新闻。

要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一定需要铁腕和自救,也许需要一点运气和大历史的机遇。但更多可能,是在无数人的骚乱、矛盾和反复中,逐渐宿命般蜕变。谁能断言哪个选择是对的呢?或许印度的混乱,是另一种韧性,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机。

事情总有另一面。说中国体制铁板一块,也时常遇到治理的障碍。印度的“散”,反倒免疫了某些极端风险。该羡慕谁呢?每个国家的苦辣酸甜,都只有自己知道罢了。

世事无常,历史更别想讲个齐整收尾。谁都不敢保证,五十年、一百年后,这两大文明会是什么样。现实摆在那,见仁见智好了。

来源:江枫渔火一点号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