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放出截图,说某知名家电企业因为价格问题,被自家旗舰店在京东遭遇了“天价封号套餐”:直接冻结500万元货款,还顺便把原因写明白——说是这位厂家居然敢跑到别的平台打补贴战,让同样型号产品比京东卖得更低。这一下子等于是捅破了一道窗户纸,把行业里的那些潜规则甩到
最近在购物圈里闹得最凶的莫过于京东那张让人目瞪口呆的“大罚单”。事情怎么成了现在这样?其实还真不是简单一句平台和商家的矛盾能解释清楚。
有网友放出截图,说某知名家电企业因为价格问题,被自家旗舰店在京东遭遇了“天价封号套餐”:直接冻结500万元货款,还顺便把原因写明白——说是这位厂家居然敢跑到别的平台打补贴战,让同样型号产品比京东卖得更低。这一下子等于是捅破了一道窗户纸,把行业里的那些潜规则甩到了大庭广众之下。紧接着,有所谓内部人士出来否认,说不存在这个事。结果没多久,又冒出了新的线索:另一方拿出了实据,是申诉通过、成功解冻的钱包页面截屏,“用事实怼脸”。
这些来龙去脉看似啰嗦,其实就三句话总结:厂商因为跨平台补贴差异,被扣上违反价格政策的大帽子,钱立马被冻结;风声很快走漏,但官方语焉不详,一边极力摆脱争议,一边却又坐实了行动存在;最后,在多轮拉扯之后,这笔巨额违约金悄无声息地退回来了。本以为盖棺定论,没有人再深究,可偏偏这一波操作背后的门道才刚刚浮出水面。
有人会问,现在动辄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级别的商业纠纷,不都是常态了吗?但要知道,这次牵涉的不仅仅是哪一家做生意受阻,而是关系到普通消费者到底该如何相信一个公开透明、公正互利的平台环境。如果连头部品牌都不能逃过如此强势管控,那其他体量小些的小微店铺还能有什么话语权?
大家关心的是除了金额数量巨大之外,更想弄明白凭什么可以这样处置资金。而且看起来本案适用依据还是《商品价格管理规则》,可细细琢磨发现这里藏着不少玄机。不少业内老手扒拉文件后一愣神儿,因为新规时间点特别耐人寻味,恰好就是双十一大战起步前最新上线,比原来的相关规定压根多加了几个限定项,比如顶格处分额度也不过100万,与实际再次爆出的高达五倍数额完全搭不上茬。这是不是意味着每当网购节节点关键,需要严监管撑场,就临时更新标准呢?
另外值得玩味的一幕是谁来给外界拆招。“站队”的各种消息源此消彼长,总是一拨指向谣言、一拨佐证实体裁决。一开始多数媒体照搬匿名信源或第三方评论区传闻,看的人云亦云,无非根据各自利益倒戈。但终局由聊天记录、“处理进度页”等真实业务流程跃升至台前, 试图告知公众平台虽然掌握主动权,但只要申请渠道畅通依旧有翻盘可能。有趣的是,如果没有互联网时代全民曝光与社交传播,这类瓜可能早已碎在人们眼皮底下无人问津。
很多老买家恐怕对此并不会太吃惊。从网易考拉、小红书去年遭遇折扣限制,到拼夕夕今年要求同步最低价,只是在规模力度和博弈技巧层面持续升级罢了,本质套路都是防止流量跟利润分散出去。不过,当市场生态已经慢慢变化,新兴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等玩法隆重登场,大型商城真的还有底气靠“一刀切式稽核”收割全天下吗?
抛开法律条文不谈,人情冷暖谁都有感觉。商户既希望借助大个平台壮自己腰板,也担心总活在随时违规掉坑蒙冤阴影中。同理我们用户难免联想到平日维权体验:“今天你搞供应链杀鸡儆猴挥铁腕改革,下一刻我碰见售后拖字诀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这类型冲突事件一次次成为社会热点,并不仅限于财经领域八卦那么肤浅,而是真真切切触及我们的消费自主感、安全感——以及将信用押注在哪里的问题。
整个过程下来,我觉得最大的疑惑始终绕不开一点:如果像这种相当隐蔽、高频率发生、本应规范化解决的问题,可以被双方私下协商或者后台松绑轻易逆转,那么表面的公平机制到底有没有意义,“游戏规则”是否只是赢者制定输者服从?而类似案件若今后继续不断外泄,会怎样影响大众对于整套网络零售体系可靠性的评价呢?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守住的不光是一份账单数据美观稳定、更重要的是一种可预期、有保障、不吹哨就没人管的安全氛围,否则哪一天换作你我的钱包突然卡壳,只能干巴巴地刷朋友圈喊委屈,却找不到直达负责人的时候,你愿意接受这样的答案吗?
来源:珠江漫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