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双方商定,拍扳,广告如约登出来了!一时间,振华851的广告随着报纸满天飞,在那个年代里,报纸代表着公信力,药品广告借着报纸公信力的作用,把品牌迅速的传播开来。在广告的是热力作用下,乌力吉带来的400箱产品很快在市场上销售一空!
1988年的一天,内蒙古人乌力吉来到山西大同晚报社,想刊登报纸版面广告。他手里的样报资料写的是一种名为“杨振华851”的保健口服液的广告内容。
当时这种整版面的医疗广告,一般报社是不敢接手的,因此,乌力吉手里的这些广告想登上报纸,在别的报社都遭到了拒绝。
因此,他抱着最后的希望与大同晚报商量,争取连续刊载十个版面的广告位置。对报社而言,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而对于乌力吉来说则是生死之战。
如果他此役广告战一炮打响,他的产品就有了销路,如果广告出来没效果,他带来的产品全部压死,一箱子也卖不出去,血亏。
经过双方商定,拍扳,广告如约登出来了!一时间,振华851的广告随着报纸满天飞,在那个年代里,报纸代表着公信力,药品广告借着报纸公信力的作用,把品牌迅速的传播开来。在广告的是热力作用下,乌力吉带来的400箱产品很快在市场上销售一空!
振华851一炮走红。乌力吉,有了这个成功经验,手拿上大同的报纸,在山西各个城市如法炮制,一边花钱刊登广告,一边借广告销售产品。产品源源不断的通过广告卖出去了,产品变成了人民币源源不断的飞来,乌力吉每天收回的货款得用大麻袋来装!
他这时才发现,赚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通过卖保健药品,当一个巨富如此容易!
“杨振华851”成了当时中国最知名的保健品,当时各大城市都有销售。同时,他还把广告打到了央视黄金时间段,并成为了九O年亚运会的指定产品。
乌力吉发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的巨大成功,也看到了药品市场的巨大市场与丰厚的利润,于是,人们纷纷的加入卖保健品药的经销商队伍中去了。
以前的呼市人大多比较传统,恋家,从不出去做生意,但自从乌力吉卖药发财以后,一下子触发了轰动的效应,呼市人蜂拥而出,纷纷南下,去各个城市去卖药,当时坐火车,凡是说呼市话的,都是去南方卖药的,在高潮的时候有20多万人在从业,这些呼市人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卖药狂潮。
那个年代,除乌力吉以外,杜海军,锁占容、李贵平等都是卖药浪潮中的风云人物,而产品从振华851到505神功元气袋,鸿茅药酒,速立特等等,各种保健品炒的全国都知名。
当时全国85%的医药保健品从业人员来自内蒙古,超过了50万人,年销售额约在100亿元左右。
那时候,不论大大小小年龄的人,不论他之前是从事什么行业的,只要去代理的一个药品,出去开拓市场卖药,一年挣上百万上千万,那都是小小的意思,那可是90年代中期!普通工人年薪还是千元的时代!
即使是去给这些卖药的大佬们打工,去当一个销售员去卖药,干上两年也能挣得盆满钵满。
我有一个同学,九六年时去武汉给人家卖过药,和我讲述过他的经历:他们白天上街发报纸广告,发完就组织货源给药店送货,下午还要回公司收集货款。那时收的药款全是现金,也没有点钞机,全凭人工去一张张的数票子,扎捆,记数,打包。为了防止个人点钱时贪污,数钱的时候,大家都集中在一起,男员工只穿一个小裤头,光着脊背,把桌上钱数好,放入麻袋中,扎口,凑够一汽车就拉走,或者存入当地银行周转,有的干脆就拉回呼市老家。当然,一路上都有人武装押运。
我问他数钱时,有没有顺手牵羊的?他笑了,说管的再严也有钻空子的,那还能避免得了?不过,他说人们对钱也看的麻木了。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钱票,看的人眼红心跳手哆嗦,但天天看,天天数,看惯了,数多了,也就习惯了,说那跟烂纸没什么区别。
同学在外面卖了几年药,挣了百十来万,后来他也代理了一些药品,自己去县城做三级销售,2000年的时候还不错,小赚了一笔,非典过后就不行了,后来不但没挣钱,还赔了一笔,08年之后又跑回呼市了,去干了别的工作。
说起卖药的那些年经历,他感慨地说:那真是一个超暴利的年代,十几块钱的东西能卖七八百!发完广告,人们就来掏钱买药了,老板挣的都是狂钱,那种日子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来源:小竹历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