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和田工美董事长程建中先生与台湾知名玉器品牌“观喜堂”堂主林子权先生展开了一场联结海峡的玉文化对话。两位相识三十余年的故交,以玉为媒,共话当代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近日,和田工美董事长程建中先生与台湾知名玉器品牌“观喜堂”堂主林子权先生展开了一场联结海峡的玉文化对话。两位相识三十余年的故交,以玉为媒,共话当代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玉缘:从相知到共进
林子权先生是“观喜堂”的创始人,也是台湾玉器界推动中华玉文化复兴的重要人物。他以文化理念推动玉雕艺术发展,强调“只做最好”。观喜堂专注高端和田玉及现代玉雕艺术,其出品以玉质和雕工取胜。
上世纪九十年代,林子权先生为追寻优质的和田玉籽料来到新疆,与和田工美结缘。程董事长回忆:“林先生对玉料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一点与工美‘唯美 唯精’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见面聊天后就觉得很合缘。”自此,和田工美就成为观喜堂重要的玉料供应商。
而这段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往来,渐渐升华为互为良师益友的“共进”模式。林子权先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瞻性的美学视野,为和田工美的多件重磅作品注入灵魂。无论是巧用红皮展现荷塘生机、荣获“天工奖”金奖的《金色池塘》,还是以红皮巧雕喜鹊、寓意吉祥的 《喜事连连》,都是两岸智慧交融的结晶,也是和田工美整合优质行业资源、推动艺术创新的最佳证明。
玉道:四大共识铸就当代玉雕新典范
在深入的对话中,两位业界前辈对和田玉雕的几个核心价值认知达成了高度共识,这些理念也始终贯穿于和田工美的创作与实践之中。
传承为根,创新为魂:两岸共守的文化基因
“玉雕的纹饰是一部活史书,”林先生阐述道,“当代任何一件精品,其纹样、技法都能在历史中找到渊源,也能在当代作品中获得新生。” 程董事长对此深表赞同。和田工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正是对数千年玉雕传统的系统梳理与传承。将传统的文化符号,以符合现代审美的语言进行再创造,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尊重玉料,因材施艺:凸显和田玉温润之美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管、专营和田玉的专业机构,和田工美对玉料的珍视深入骨髓。这种珍视,在董事长程建中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在行业中浸染几十年,那份发自内心的爱玉、怜玉、惜玉之心,让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人角色。“每得到一块好玉,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发挥它的经济价值,而是如何发掘和田玉内在的韵味。若没有好的构思,我宁肯把她养在深闺,也绝不轻易出嫁。”程董分享的这一理念与林子权先生的不谋而合。
林先生特别赞赏这一点,并分享了如何利用籽料的弧面与凹面所呈现的不同光线效应,来表现和田籽料独有的“温润感”。他指出,和田玉雕最打动人的语言就是“有温度”,所以和田玉的白是“有温度的白”,不是惨白。
这种对材料深刻的理解与尊重,正如程建中先生名片上所印的那段话:“美玉无瑕,一方一块,孕育万载,千辛琢成;脂玉晶心,一姿一态,赋予生机,传以魂灵……”——这不仅是文字,更是和田工美对待每一块珍贵玉料的行动准则。
专业分工,极致打磨:整合顶尖工艺力量
对于好作品的诞生,程董事长有着清晰的认识:“一件玉雕精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设计、雕刻到打磨,每个环节都需要优秀专业力量介入。”这一观点与林子权先生的理念高度契合,他补充:“‘工’与‘艺’必须分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尤其是后期打磨,需要反复数十次,才能呈现出和田玉内敛温润的质感。”
和田工美凭借深厚的行业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充分调动业内顶尖工艺资源,将好的玉料、好的创意与顶尖匠人相匹配,从而确保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传世精品。
与时俱进,塑造时代风格:引领审美变革
两位前辈一致认为,玉雕艺术必须拥抱时代。林子权先生介绍了观喜堂如何将抽象设计融入时代题材,以吸引海外藏家。程董事长也表示:“和田工美近年来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语言,让古老玉雕焕发新生。我们的目标,是让和田工美的作品既能陈列于博物馆,也能优雅地点缀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玉魂:行业基石推动玉文化传承与发展
从1956年成立至今,和田工美已走过近七十载风雨。它不仅是新中国和田玉产业的奠基者,参与并见证了众多国家级玉文化项目,更在新时代主动肩负起推动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通过与业内顶尖资源的深度合作,和田工美将来自昆仑山的珍贵玉料,转化为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输送到世界各地。这个过程,不仅是技艺的交流,更是东方玉文化的传播。程董事长总结道:“我们搭建的,不仅是一条原料供应链,更是一座玉文化交流的桥梁。”
来源:工美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