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阳登高日,秋风送爽,正是怀想恩情时。一位老友深夜发来消息:"最近事事不顺,团队离心,贵人远去,问题出在哪?"我不禁想起昨夜重读《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在"周纪一"开篇的警醒:"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这份"信",何尝不是由深切的感恩之心浇灌而生?
重阳登高日,秋风送爽,正是怀想恩情时。一位老友深夜发来消息:"最近事事不顺,团队离心,贵人远去,问题出在哪?"我不禁想起昨夜重读《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在"周纪一"开篇的警醒:"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这份"信",何尝不是由深切的感恩之心浇灌而生?
一、 感恩是织就命运之网的坚韧丝线(得道多助的真相)
翻开泛黄史册,汉高祖刘邦的面容在烛光里晃动。垓下决战前夜,他面对诸将慨然许诺:"吾与天下豪士共诛暴秦,得与诸君相遇,幸甚!他日富贵,绝不相忘!"韩信领兵横扫河北,彭越截断楚军粮道,英布在南方呼应。这些当世人杰为何甘愿追随?张良看得透彻:"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感恩不是空洞的漂亮话。刘邦将韩信封为齐王时,使者捧着印信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韩信抚摸着冰凉的印玺,心中最后一丝犹豫终于消散。这份厚重的认可,化作他挥师南下的无穷力量。司马光在"汉纪三"中笔锋如刀:"高祖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那些裂土封王的承诺,正是汇聚天下英豪的磁石。
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道:"世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们所要的,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感恩的本质,正是看见并珍视他人的付出。
二、 忘恩是滑向深渊的第一块滚石(失道寡助的定律)
历史的另一面触目惊心。战国中山国君宴请群臣,大夫司马子期因未分到羊羹愤然投楚。楚王发兵攻中山,中山君逃亡途中仰天悲叹:"吾以一杯羊羹亡国!"(《资治通鉴·周纪四》)一杯羊羹的轻慢,点燃了焚毁国家的烈火。
再看吴起为士兵吮疽的经典场景。士兵母亲听闻却放声大哭:"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此子,妾不知其死所矣!"(《资治通鉴·周纪一》)吴起用"小恩"换"大命"的权谋算计,终究被母亲一眼看穿。当感恩沦为工具,忠诚便如沙上堡垒般脆弱。
哈佛商学院研究揭示:在高效团队中,"认可与感激文化"能使成员投入度提升60%。那些在会议中真诚感谢同事贡献的领导者,其团队凝聚力往往如铁板一块。感恩不是成本,而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三、 感恩是心灵深处的智慧源泉(内在驱动的觉醒)
曾国藩在江西战场焦头烂额时,坚持每夜写《过隙影》。某日他记下:"闻九弟小挫,心甚忧之。然思及将士忍饥追随,百姓箪食壶浆,吾有何颜面颓唐?"这份对军民恩义的铭记,支撑他度过最黑暗的围困岁月。他在家书中写道:"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感恩让他在权力巅峰保持清醒。
《道德经》早已点破玄机:"知足者富"。当张良功成身退时对刘邦说:"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资治通鉴·汉纪三》)这份对知遇之恩的感念,让他懂得激流勇退的智慧。感恩使人不被欲望吞噬,始终锚定生命的本真价值。
四、 让感恩成为生命的呼吸(可落地的行动指南)
晚清首富胡雪岩书房挂着一副对联:"饮水思源,缘木求根"。他每月初一雷打不动做三件事:给故乡贫户寄钱,宴请退休老掌柜,整理恩人名单。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钱庄挤兑危机时,获得八方援手渡过难关。
心理学家建议的"感恩三事记录法"与之惊人契合。睡前记录三件值得感恩之事,持续六周就能重塑脑神经通路。某位金融高管分享:"坚持写感恩日记后,我不再对下属挑剔,团队业绩反升30%。"
在重阳的茱萸香气中,我们终于读懂《资治通鉴》的深意。司马光在"唐纪"中记载魏征谏言:"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这份"慎"与"惧",正是对天地万物、对黎民苍生的永恒感恩。
真正的感恩者从不说"我成功了",他们总说"我们做到了"。当韩信在月光下把千金投入漂母曾浣衣的淮水,当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当稻盛和夫强调"活着就要感谢"——他们触摸到了成就伟业的终极密码。
今日启程前,不妨问自己:此刻最该对谁说声谢谢?那个曾为你指路的陌生人,凌晨修好电梯的工人,或是永远亮着等你回家的灯。感恩不是成就大事后才佩戴的勋章,而是点燃生命星火的永恒火种。
作品声明:以上图片取材网络
来源:金星在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