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巫鸿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哈佛大学,曾在故宫博物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任职。1994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暨东亚语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座教授,兼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美国哲学院院士。自2023年6月
预 告
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巫鸿
系列讲座
穿越:在漫游中想象艺术
主讲人
巫鸿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哈佛大学,曾在故宫博物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任职。1994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暨东亚语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座教授,兼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美国哲学院院士。自2023年6月起担任北京大学王宽诚客座讲席教授,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巫鸿教授长期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历史与当下,在国际范围内推动中国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并努力将其纳入全球艺术史的基本知识结构。他已出版专著近30种,主编论文集、展览图录60余种,为中国艺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引领了近年来国内艺术史研究的新风气。
内容提要
超越现实的穿越远非是现代文学和影视的独有题材,而是贯穿人类文化、宗教和历史的一个恒久主题。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习惯把“穿越”和穿越剧、 穿越电影和穿越小说联系起来,但如果把 “穿越”理解成广义上的跨时空旅行的话,这种想象对古人说来有着远为严肃的目的,牵涉到宗教和礼仪的内核,特别是人类对永生的追求。这一系列讲座延续前两个系列,继续通过跨时空的艺术漫游,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古今中外的艺术品联系在一起,探求艺术表现中的共性与特性。
第一讲:始于媒材
时间
2025年10月27日19:00-21:00
主持人
刘晨
与谈人
李洋
第二讲:桃源之路
时间
2025年10月30日19:00-21:00
主持人
唐宏峰
与谈人
程乐松
第三讲:枕中乾坤
时间
2025年11月3日19:00-21:00
主持人
刘晨
与谈人
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四讲:梦境入画
时间
2025年11月6日19:00-21:00
主持人
唐宏峰
与谈人
彭锋
第五讲:魂归彼岸
时间
2025年11月10日19:00-21:00
主持人
贾妍
与谈人
杭侃
第六讲:穿越之途
时间
2025年11月13日19:00-21:00
主持人
贾妍
与谈人
包华石
系列讲座评议人
郑岩
线上直播信息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视频号 @北京大学视频号
推荐阅读
【三联版巫鸿作品】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著
ISBN:9787108077639 定价:69.00元
全书以“全球美术史”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空间的敦煌
走近莫高窟
巫鸿 著
ISBN:9787108072825 定价:149.00元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
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巫鸿 著
ISBN:9787108063465 定价:168元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
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黄泉下的美术
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巫鸿 著 施杰 译
ISBN:9787108052988 定价:75.00元
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礼仪中的美术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
巫鸿 著 郑岩 等译
ISBN:9787108052964 定价:128.00元
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时空中的美术
巫鸿古代美术史文编二集
巫鸿 著 梅玫 肖铁 施杰 译
ISBN:9787108052971 定价:78.00元
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巫鸿先生认为,“时空”的观念与表现是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美术史十议
巫鸿 著
ISBN:9787108052995 定价:59.00元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巫鸿 著 柳扬 岑河 译
ISBN:9787108050281 定价:65.00元
《武梁祠》为巫鸿教授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扛鼎之作,曾获美国汉学著作的最高荣誉——由全美亚洲研究学会(AAS)颁发的李文森奖(Levenson Prize)。作者融合东西方学术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通过对佛教流行于中国之前一处最重要的石刻画像遗存“武梁祠”的全面描述和分析,梳理了近千年来中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诸多解读汉代画像的创见,在解读画像的同时,向读者揭开了一幅汉代儒家知识分子展示自己思想世界的画卷。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