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9日,罗永浩的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迎来一位特殊嘉宾——导演贾樟柯。这场对话没有预设的议题,没有精致的舞台,只有两把椅子、一杯茶,和两个从中国县城走出的“野生诗人”。当罗永浩问出“你人生中哪一刻觉得自己成了诗人”时,贾樟柯突然沉默,眼眶
贾樟柯的童年叙事充满“战斗气息”。在汾阳街头,他形容小学是“微型战场”:“打架不超过20秒,结束后立刻总结谁胆大、谁怂,像片场实时剪辑。”这种快决策、快复盘的思维,后来成为他拍电影的底层逻辑——“街头算法”。他坦言,若当年考上美院,或许会是个平庸的画家;但高考数学仅9分的挫败,反而让他找到“不完美者的出路”:“人生不是单行线,失败是分流系统。”
父亲是语文老师,停电时灶膛火映着念作文的场景,成了他最早的“电影蒙太奇”。老师教的“虎头猪肚豹尾”结构,被他直接移植到电影叙事中。最动人的是“口头作文”训练:五分钟准备即兴演讲,录音后整理成“活页作文选”。贾樟柯说:“这训练了我的语感——开口能立意,收尾能抵达。”
1990年代的汾阳,贾樟柯是矛盾的混合体:白天是县城歌舞团的“混混”,夜晚却躲在宿舍用录音机循环《黄土地》。他追着《霹雳舞》拷贝看了7遍,坐2块8的长途车去太原,只为触摸那个“世界的尽头”。罗永浩调侃:“你这算不算最早的电影众筹?”贾樟柯苦笑:“那是攒了三个月的早餐钱。”
1995年,他拍出处女作《小山回家》。没有专业设备,就用打卷的磁带录下同学的离乡故事;没有演员,就让民工本色出演。影片在平遥影展放映时,保安误以为他是混混,差点将他轰出放映厅。这段经历让他顿悟:“电影不是给精英看的,是给那些在电影院门口买不起票的人拍的。”
对话中,贾樟柯多次强调“体力”的重要性。他每天快走50分钟,练八段锦和形意拳:“片场两三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身体是第一个要说服的对象。”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直言“演员卡壳90%是剧本问题”——这种务实态度,与罗永浩“先拍起来”的创业哲学不谋而合。
节目最动人的时刻,是两人聊起“县城十字路口”——电影院、百货公司、邮局、派出所,这些地标构成贾樟柯的“现实底盘”。罗永浩突然哽咽:“我离开鹤岗时,总觉得回不去;但你现在拍电影,不正是为了证明‘回去是可能的’吗?”贾樟柯沉默良久:“是的,我所有作品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与故乡和解?”
节目尾声,贾樟柯摘下墨镜。罗永浩发现,他的眼眶布满血丝:“长期剪辑让眼睛受伤,但更伤的是心。”当被问“如何保持创作激情”,他给出惊人答案:“我靠愤怒活着。县城里那些被时代碾过的普通人,他们的沉默就是我的燃料。”
来源:策略喜舞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