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船舶工业在绿色转型中迈出关键一步,一艘身披“室女座”代号的双燃料巨轮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打破了多项长期依赖进口的技术垄断。
中国船舶工业在绿色转型中迈出关键一步,一艘身披“室女座”代号的双燃料巨轮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打破了多项长期依赖进口的技术垄断。
10月23日,由广船国际建造的中国首艘自主研发设计的大型双燃料客滚船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这艘被命名为“GNV·VIRGO(GNV·室女座)”号的现代化绿色船舶,不仅是我国在高端船舶领域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突破,更实现了全船内装材料100%国产化。
该船将投入意大利热那亚至巴勒莫的航线运营,覆盖地中海关键运输走廊。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中国船舶制造业正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
01 技术突破:双燃料与国产内装的双重飞跃
在“GNV·室女座”号身上,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两大核心技术突破:自主双燃料动力系统和内装材料完全国产化。
这艘客滚船采用燃油与液化天然气(LNG)双动力系统,其搭载的LNG动力系统可储存约1000立方米清洁燃料,满足5天航行需求,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达25%以上。
动力系统配置4台9缸中速双燃料柴油机,在83.5%额定功率下航速即达25节,续航里程达3300海里。
在环保性能方面,该船配置低压SCR脱硝系统,满足IMO TierⅢ氮排放标准及意大利船级社“Green Plus”绿色符号要求。
它还搭载了国产蒸汽透平发电机组,实现主机余热回收利用,显著提升了能效指数。
与前期建造的同系列船舶相比,“GNV·室女座”号在船型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优化升级,客舱数量从1号船的298间增至485间,载客量从1500客位提升至1800客位。
更为难得的是,该船实现了内装材料100%国产化,打破了长期由欧美垄断的豪华客滚船内装材料市场。
这一突破为中国造船业建立了自主的客滚船内装标准,不再受制于进口材料的价格和供应周期。
02 行业影响:重塑全球船舶制造竞争格局
这艘双燃料客滚船的成功交付,对中国乃至全球船舶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
它展示了中国在高端船舶市场的竞争力,证明了本土企业有能力设计并建造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高技术船舶。
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船舶企业在LNG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18%,成为全球绿色船舶制造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船舶制造业凭借此类高技术含量船舶的交付,正在改变全球船舶市场的竞争格局。
长期以来,豪华客滚船建造的核心技术和标准都由欧美国家垄断。内装作为豪华客滚船建造中最独特的部分,一直是国内船企“卡脖子”的难点之一。
全进口的材料不仅需要花费巨额的运输保养维护费用,导致生产成本高居不下,还对打造国内豪华客滚船供应链产业链以及提升配套能力产生了影响。
如今,随着“GNV·室女座”号的交付,中国船企已经突破了这一瓶颈。
03 产业链价值:国产化替代的示范效应
这款双燃料客滚船的成功,展现了中国船舶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价值。
从内装材料到动力系统,再到设计研发,该船实现了全方位的自主化突破,为后续承接国际订单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船舶材料领域,类似的国产化突破也在碳纤维船舶制造中显现。
2024年9月,香港新渡轮400客位纯电池动力推进客渡船“新明珠39”号在广州南沙下水,成为香港地区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客渡船。
这打破了高端碳纤维进口材料在国产客船的技术垄断。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船舶领域的一种理想材料,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噪音低等特点,相比传统船用材料,可进一步节省燃油、降低维护费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优势明显。
中国船舶广州公司联合相关方开展船用碳纤维国产化研制及推广,将国产碳纤维成功应用于部分建造项目,打破了进口高端碳纤维材料在国产高速客船建造领域的垄断局面。
这些材料领域的国产化突破,对中国船舶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04 风险挑战: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双燃料船舶制造业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技术迭代风险首当其冲。全球绿色船舶技术正迅猛发展,除LNG双燃料外,甲醇、氨燃料等新能源船舶技术也在快速崛起。
如果中国企业不能持续跟进研发,当前的技术优势可能只是暂时的。
市场竞争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根据QYResearch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双燃料船舶市场规模约为24.42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59.31亿美元。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2.7%。这样高速增长的市场必然吸引全球船企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
目前,全球双燃料船已达2119艘,总吨位达1.23亿。这些环保船舶有84%是LNG双燃料船,总计1248艘,总吨位达1.0293亿。
新船订单中的双燃料船比例也在稳步上升,从2018年的16%攀升至当前的52%。
面对这样的市场趋势,中国船企需要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供应链成熟度也是挑战之一。虽然内装材料实现了100%国产化,但一些更高端的材料与设备国产化仍需时间验证其可靠性与耐久性。
05 市场前景:绿色船舶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全球航运业减排压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绿色船舶市场前景广阔。
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船舶市场呈现显著绿色化转型特征,其中双燃料动力船舶需求同比增长32%。
未来几年,双燃料船舶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行业预测指出,2025年双燃料船舶订单占比将突破40%,推动船舶制造业向低碳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中国市场在这一全球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广船国际与GNV共签订了同系列4艘豪华客滚船建造订单。
其中首制船“GNV POLARIS(GNV·北極星)”号已于2024年10月交付运营,2号船“GNV·猎户座”号于2025年4月交付运营。“GNV·室女座”号是该系列船的第3艘。
这种系列化订单充分说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高技术船舶的认可。
同时,中国船企在多元化绿色船舶技术方面也在积极布局。除了LNG双燃料船外,甲醇双燃料船等新型清洁能源船舶也正在成为中国船企的发展方向。
06 未来趋势:绿色与智能融合发展
基于“GNV·室女座”号的技术突破和行业现状,中国船舶制造业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绿色化仍是主导方向。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日益严格,船舶减排要求不断提高,绿色动力技术将成为船舶设计的核心要素。
到2031年,全球双燃料船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9.31亿美元。
智能化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数字导航、自动驾驶、智能能效管理等技术将与绿色动力系统结合,打造新一代智能环保船舶。
国产化深度推进。从材料到配套设备,从设计到建造标准,中国船舶制造业将逐步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自主技术体系。
例如,在碳纤维材料领域,研发团队围绕T7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通过碳纤维高性能编织技术、碳纤维界面性能强化技术的研发,
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的重大突破。自研国产碳纤维与树脂匹配后,性能与进口材料水平相当,可使铝制船减重20%以上。
未来,随着大丝束碳纤维开发应用的推进,成本有望较现有T700级材料体系降低30%以上,将进一步推动高端材料在船舶领域的应用。
这艘身披“室女座”代号的双燃料客滚船,已不仅仅是一艘运输工具,更成为中国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象征。
它驶向的不仅是地中海的碧波,更是一个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绿色航运时代中迎来的新航向。
来源:金脉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