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条里有八条在追踪他的西餐菜单,两条在热议女友的陪伴,却鲜有一篇分析他平时训练融入的新闻。杨毅的怒斥一针见血:“前方没有正经体育记者,全是凑热度的自媒体。”当前方采访都陷入“你对杨瀚森印象如何”的业余提问,我们不得不问质疑,焦点报道怎么就跑偏了?
如今,打开杨瀚森的相关报道,十条里有八条在追踪他的西餐菜单,两条在热议女友的陪伴,却鲜有一篇分析他平时训练融入的新闻。杨毅的怒斥一针见血:“前方没有正经体育记者,全是凑热度的自媒体。”当前方采访都陷入“你对杨瀚森印象如何”的业余提问,我们不得不问质疑,焦点报道怎么就跑偏了?
对比姚明登陆火箭的黄金时代,如今的媒体繁荣更像一场专业的倒退。当年苏群等记者扎根休斯顿,不仅拆解姚明的背身脚步与策应细节,更深入更衣室记录他与队友的磨合难题,报道里全是赛场内外的专业观察。而现在波特兰的采访现场,自媒体们围着开拓者队友反复追问“对杨瀚森的看法”,却没人关心他如何在教练团队打磨下提升策应能力。
最荒诞的是对杨瀚森私生活的过度消费,媒体人付政浩发声:“质疑其女友的声音可以休矣。”女友赴美陪伴本是情感支撑,就像无数NBA球员背后默默付出的伴侣,她们兼顾家庭与赛场后勤,成为球员对抗压力的精神港湾。更何况杨瀚森从未有夜店瞎混的绯闻,只是过着训练、恢复、陪伴家人的正常生活,却被放大镜审视到体无完肤。
自媒体的兴起让信息传播更快,但也带来了“流量至上”的浮躁——比起解读杨瀚森的防守站位进步,“他吃了什么牛排”的标题更能博眼球;比起分析他签约Klutch Sports集团,女友的自拍更易引发讨论。传统体育记者的深度调研成本高,自然敌不过自媒体的花边速食,专业报道拼不过流量密码,深耕者反而被边缘化。
杨瀚森虽然是16号秀,但很明显,他现在确实不具备常规轮换的能力。这不是他少吃几顿夜宵,或者女朋友回国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尽早进入发展联盟去练级,只有在发展联盟里打出身价从而找到比赛感觉,他才能在常规赛获得机会。不然就只能像斯普利特说的那样,目前球队没有给他增加出场时间的计划。
来源:你看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