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教授提醒:血管堵没堵,做一个检查就知道,便宜又准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1:36 1

摘要:在很多人眼里,血管堵塞就像突如其来的暴雨,来时毫无征兆,等意识到危险,往往已是心梗、脑梗的边缘。可你知道吗?它其实早就给过我们无数次信号,只是我们一再忽略。

在很多人眼里,血管堵塞就像突如其来的暴雨,来时毫无征兆,等意识到危险,往往已是心梗、脑梗的边缘。可你知道吗?它其实早就给过我们无数次信号,只是我们一再忽略。

钟南山教授曾公开提示,想知道血管是否堵了,其实只需做一个便宜又准确的检查——动脉硬化检测(ABI),几十元,几分钟,便能窥见血管的健康真相。

可惜,很多人以为,只有胸痛、头晕才是血管“求救”,忽视了那些隐秘而真实的变化,像是身体一根根电线慢慢老化,直到哪天突然断裂,才知悔不当初。血管堵不堵,到底有哪些蛛丝马迹?这个检查,为什么值得每个中老年人重视?

有时,腿脚先“说话”。不少人走路没几步就感到小腿酸胀、乏力,甚至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缓一缓才能继续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歇性跛行

它不是简单的劳累,而是一种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当血管被脂质斑块逐渐堵塞,氧气和营养送不到肌肉,走路时就像车子缺油,腿部“罢工”。

为什么下肢先出问题?因为腿部动脉较长,距离心脏远,血液流动路径长,一旦血管弹性变差、斑块堆积,最先“掉链子”的往往是这里。你可以想象血管是柔软的水管,年轻时弹力足、水流畅,年纪大了,水管变硬,里面还堆满了锈,水自然流不动。

研究表明,超过65岁人群中约有20%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ABI异常与冠心病、脑卒中风险显著相关,是一个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ABI检查操作简单,只需用仪器测量手脚的血压比值,数值低于0.9,就提示血管已经开始堵了。

但很多老年人误以为腿脚不利索只是“筋骨老了”,于是忍一忍、拖一拖,结果等到血栓脱落、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才追悔莫及。ABI检查虽小,却能让我们在沉默的血管病变中抢占先机

但同样值得警惕的是,ABI并非万能,糖尿病患者因血管钙化,可能出现假性正常结果,按图索骥仍需医生判断。

你以为胸口疼才是心梗前兆?有些人根本不痛,而是频繁出现夜间憋醒、莫名心慌,这也是血管堵塞在“偷偷告状”。尤其是凌晨三四点,人体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肌供血更容易不足,于是就会出现类似“鬼压床”的感觉,或者胸闷、气短、心悸。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夜间心绞痛,它不仅提示心脏供血问题,更可能是冠状动脉已有明显狭窄的信号。血管内的粥样斑块就像高速路上的事故车,平时车少还能勉强通行,一旦夜间血流减少,心肌“饿”得喘不过气,便表现为上述症状。

2023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项针对1.2万名中老年人的随访研究发现,夜间发作的心绞痛与未来5年心梗风险提升2.3倍显著相关。而ABI检查在这些人群中,能提前发现高达70%的潜在动脉硬化,是早期识别冠心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也有一些人会因焦虑、梦魇等心理因素出现类似症状,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过度解读反而容易陷入“健康焦虑”陷阱。真正科学的做法是:症状出现时,及时就医评估,结合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再加上ABI检查,才能看清血管的“真实面貌”。

还有一种现象更容易被忽视,尤其在秋冬季节——手脚发凉、发麻,甚至早上起床时脚趾发紫、发白。这并不仅仅是天气冷,而可能是末梢血管供血不足。血液走不远、走不快,四肢自然先“断粮”。

这背后往往是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供应迟缓,温度调节能力下降。你可以把血管想象成城市的供暖管道,主干道一旦堵塞,最远的居民家就先没暖气。尤其在寒冷刺激下,血管收缩更明显,问题也更容易暴露。

2024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布的《中国外周动脉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7.3%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动脉阻塞,其中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仅靠主观判断根本无法识别。ABI作为筛查工具,其灵敏度高达90%,特异度超过85%,被称为“血管健康的晴雨表”。

但需要提醒的是,长期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导致末梢循环差,不一定都是动脉堵塞。不能把“脚凉”简单等同于“血栓”,而要结合其他体征、病史综合判断。保持理性,是对自己身体的真正负责。

血管老了,不吭声,却悄悄改变了我们的呼吸、步伐、睡眠,甚至生活的节奏。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去匆匆,而是日积月累地沉默“腐蚀”,直到有一天猝不及防。有时候,一个数字,一次检查,就能看到那些我们忽略已久的隐患。

ABI检查或许无法治病,却能提醒你:也许是时候,放慢脚步,看看自己的血流是否依旧畅通。它像一位忠诚的“血管翻译官”,把身体的悄悄话翻译成具体的数值,让你在还没有剧烈症状时,做出改变。

血管堵不堵,不是靠猜,靠忍,更不是靠拖。它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ABI不是神话,但它是现实中最亲民、最实用的“早知道”,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它是一次对未来的温柔回望

血管不是冰冷的管道,它像一位默默无闻的信使,日复一日承担着生命的流动。我们可以不懂医学术语,但不能忽视身体的暗语。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别让血管成为那个被遗忘的“旧管道”。

健康,从来不是等病来时才开始修补,而是在平凡日子里,听得懂自己身体的低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病小痛,或许正是生命对我们发出的提醒。听懂了,才算真的在乎。

参考文献:
[1]王丽,李建军,张晓峰,等.中国外周动脉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3):215-220.
[2]陈立新,刘云峰,周建军,等.踝肱指数在冠心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8):621-626.
[3]周静,王磊,赵宸,等.间歇性跛行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3,31(4):342-347.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